第八章 人间的法则 一、善道空间法则

“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电影《教父》

 

一、善道空间法则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先从两个小故事开始说起。

美国有一位普通的小学四年级老师在Facebook上发了一条求助贴:在她班级里,有一个非常内向的小男孩,因为没有钱,没有办法在校园活动日上穿着自己心仪的田纳西大学的T恤衫,老师鼓励他说可以穿一件橙色的T恤衫来代表;活动当天,男孩穿了一件旧的橙色T恤衫,胸前还钉了一张纸,上面画着田纳西大学的logo;(图8.1)当他展示给同学时,却遭到了大家的嘲讽。

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分享却很快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关心和鼓励的小卡片纷至沓来,田纳西大学也表示想要给小男孩一份礼物。收到礼物后,老师和同学们都惊呆了,里面是印有田纳西大学标志的T恤衫、帽子、书包,甚至还有校服。大学为这个有梦想的孩子送出橄榄枝,承诺如果他能通过入学考试,将会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学校还用小男孩的设计来制作了真正的T恤衫,一经上线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销售额上百万美金,这些收益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用于反对校园霸凌。

小男孩的梦想和田纳西大学的善意 《生而为人》

图8.1:小男孩的梦想和田纳西大学的善意

善意和善良,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里最有力的能量!当这个孩子被嘲讽时,周围人表现出来的善意为他撑起了一片天。这件小事将来会激励男孩的一生,而这份善意,也会传递下去。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63年。小女孩玛莉写信给《芝加哥论坛报》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还总是顽皮捣蛋的弟弟戴维,得到的却是一块甜饼,所以上帝真的是公平的么?

“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这个问题难住了儿童版栏目的主持人西勒先生,他竟不知该如何解答。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婚礼上,新郎误将戒指戴到了新娘的右手上,牧师幽默地提醒他,新娘的右手已经足够完美了,你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听到这句话后,醍醐灌顶,立即给玛莉回了一封信:坏孩子虽然得到了甜饼,但你却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礼物,让你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理,生而为人,如果老天让你成为一个天性善良的人,就是对你的最高的奖赏!

 

前几年,社会上对于“扶不扶摔倒老人”的话题议论纷纷,这让许多“雷锋”面对倒地的老人望而却步。可是,老人是否有意“碰瓷”与是否扶起老人是“两码事”。人心的善良,不应因为得不到回报而被磨灭。“百善孝为先”,曾仕强先生说:“什么叫做孝?上半部是老,下半部是子。老少两代的关系叫做孝。什么叫做教?就是拿孝做根本,来学文,所有的文化都跟孝有关,就叫教化。”

“道”不离家,都在家里。本书的读者很多是年轻人,并不能理解什么是“孝”,觉得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过不好自己如何尽孝?其实,多探望老人、不让老人操心、顺老人的心、敬老人的心、让老人省心、帮老人解决他担心的事情、不让老人惦记,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孝。古人认为光是一个孝道就能成圣成贤,亏了孝道就是亏了天理。所以“孝”是最快的累积福报的方式。从孝道做起,从善待家庭做起,从增进夫妻和子女感情做起。所谓“家和万事兴”,只有改变了自身的磁场和家庭的磁场,外界的磁场才会向你聚拢,工作事业才会一帆风顺。这就是顺应“天道”的做人之“道”,身体力行,就是得到了人生的无价之宝,能得身体健康、家宅兴旺、万事顺遂。

所有的神学智慧都通过宗教表达了两个要点,一个是爱,一个是超越死亡。“神爱世人”,其实在三维世界里,我们感受到最大的能量就是“爱”。这个宇宙中最本质的存在是爱,我们感受到的太阳和空气,无处不在、无条件地给予,不分贵贱、不求回报,这就是爱的本质。“阳光馈赠了万物却从来不语,水滋润了万物却也从来不争”。所以,爱在付出的时候才是真理,才拥有巨大的喜悦、快乐和满足。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父母之爱子、情人之间的情爱,当我们真的去爱一个人的时候,在付出爱的一刻,会有非常美好的感受,充满着喜悦和满足。可是,当我们去想着如何得到对等的回报之时,最好的感觉马上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真正从爱中得到滋养的时候,是那个你给予爱,而不是索取爱的时刻。

老子在《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最接近于“道”,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竞争,一切顺其自然,最弱,但也最强,从未拘于形,却渗透万物。做人,要永远像水一样具有利他精神,因为最终只有利他的人,才能利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空间,是“善道空间”,这个空间遵循“善道空间法则”。我们在世间行走,所有的善,都是被鼓励和“加分”的,世人行善的因,都会变成个人的福报累积起来,这个福报的累积,就是“熵减”。反之,恶与不善也会累加,变成“业力”,以“熵增”的形式,让人承受因果。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的《太上感应篇》中说:“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这句话是说:人的一生,无论是白天夜晚,时时刻刻,都有主管人间过恶的神明在鉴察着,依照各人所犯过恶的轻重,来夺除人的寿算。人的寿命,会因犯过而减少,而且还要被惩罚生活贫苦,家庭破碎,还要遭逢忧愁灾难。众善奉行的人,顺应人心,人们都会尊敬他;上合天理,所以天道的神都会保佑他;富贵长寿的福报和居官受职的财禄,都跟随着他,不求亦有;邪神厉鬼只能远远地避开,不敢侵犯他;冥冥之中,聪明正直的神灵,也都会护卫和帮助他。

王阳明的“心学四诀”,来自于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宇宙的本源没有善恶之分,人类的本性生出了善恶,善恶皆是思想活动的结果;分清善恶是人的良知,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省,积累修为,去除恶行。

全世界的宗教虽信仰的神明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宗旨:爱人爱己、与人为善。它们几乎都始于同一个时期——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却都共同遵从于同一个“善道空间”法则,只不过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明形象、不同的经文表述方式示现而已(图8.2)。这其中蕴含着完全相通的世间法则:若想多福,必须行善积德。

轴心时代先贤降世 《生而为人》

图8.2:轴心时代先贤降世

这又让我想起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她的人生和经历饱受争议,但是她留下的这段话却毋庸置疑: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天主之间的事。

 

愿力>业力>能力。

佛家认为,善的愿力是宇宙中最宏大的力量。一念善心起,天下普得益;一念恶心生,人间齐遭殃。

当人们被业力所牵引的时候,哪怕再有能力,也难以发挥。有的人纵然家财万贯,也逃不过一夜破产;纵然飞黄腾达,也逃不过妻离子散;纵使平步青云,也逃不过天网恢恢……业力需要给你的遭遇,命中注定,说来就来,靠能力根本无法力挽狂澜。但是,“善道空间法则”却有一个极简法门:行善的愿力大于业力。当你愿意利益众生的时候,宇宙的所有资源都会流向你,这个力量可以打破命运,改变业力。《太上感应篇》云:“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就是愿力改命最好的例证。

有多大的愿,我们就会相应产生多大的内在动力。助人达己,有句话说:“有大愿的人,在现实中没大事。”左宗棠有一副对联,李嘉诚挂于案头,上联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下联是“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可见立下大愿,有远大的抱负,是生命中最关键的一步。

发上等愿后,就要付诸行动,先要“反求诸己”,在自己的内在找原因,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把跑偏的认知纠正过来,就是“消业”。在超越认知的瞬间,我们与自己的内在高维的本源链接,就得到了真正的成长,这就是“开悟”。

有些人体会过“法喜”,是任何人世间的喜悦都无法超越的从内到外的释然。须知,在环境中感知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情绪,乃至改变自己的心和行,对抗原本生命的业力,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修行功课。当我们的生命是由一连串法喜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时刻的“当下”会感觉自在与喜悦,进而谨言慎行、善良诚恳地待人接物,感恩生活和生命的馈赠。

援引电视剧《天道》中女主人公的一句台词:

没有自己觉到悟到,是拿不住的。

只有自己觉到悟到,才可能做到。

进而,

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的法则,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纵使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循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做人不能“愚善”,善良并非无为、无能和软弱。

曾仕强先生在《易经》讲座中说:“有一卦从头到尾都是好的,那就是谦卦,所以人要谦虚。但是谦虚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有本事、有贡献、有所作为,你才有资格讲谦虚。如果没有能力,你又没有作为,表现又不好,那你还讲谦虚,那就叫无能。 ”

电影《教父》中有句名言:社会上常常有突入起来的侮辱,那是必须忍受的。要宽恕,要遗忘,生命本来就充满了不幸。但,没有边界的心软,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毫无原则的仁慈,只会让对方为所欲为。

这世上最廉价的就是一贫如洗的真心和一事无成的温柔。不是只有避世出家才能体现善良,真相是:做在世之顶天立地之人,你有责任为社会担当,为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安全感!所以,不要把自己活进“躺平”和“认命”的谎言里,并为自己的怯懦与懒惰找“善良”做借口。生而为人的这趟修行,修的不是深山避世的“玻璃心”,而是历练红尘的“金刚心”。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