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心病还需心药医

由于很多人都是先不舒服,生了病后才去医院,所以大部分医疗,都集中在能否看好“身”病,在“心”这个层面涉及得很少。如果有个医生,不给你开药,让你放松心情,有些人会心生不爽,感觉浪费了挂号费。还有个别医生,会把你的病症描述得很严重,让你接受全面的检查,根据检查指标的箭头,告诉你很有“可能”是得了某种病,请住院观察或打针吃药后复检,于是很多人立刻陷入焦虑,巴不得能找到一种药,马上把病治好。这样忧心忡忡,不多久还真是得了病……

小时候父亲单位每年都有体检,父亲并不常去,但我亲眼目睹邻居家叔叔体检后直接住院,连家也没回,不久就单位吊唁。那时我就想,如果没有参加那场体检,他是不是反而能活得久一些呢?无独有偶,前不久听家人说起一位认识的老人,得了一个免费体检资格,就像捡了“便宜”般去“蹭”体检,结果医生检查后告知很可能是恶性肿瘤,尽管还没确诊到底是不是癌,这个老人痛苦异常,当晚就被活活吓死了。听起来令人唏嘘,如果不去贪这个“小便宜”,可能她现在还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生龙活虎、老当益壮……

“身”是形而下的层面,“心”是形而上的层面。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要影响“身”很容易,“身”要影响“心”就很费劲,这从物理学上很好理解:能量级别高的会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反过来,就很困难。

情绪是诸毒之首。如果说砒霜、鹤顶红这些剧毒还有标签,让人不敢触碰,情绪没有贴标签,可以“合情合理”地害人于无形,多少精气神都可以被它漏掉,多少福德都会被它吞没。生活中,情绪带来的疾病可能占所有疾病的8成以上。人的各种消极情绪怒、恨、怨、恼、烦均会伤及五脏: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有的人脾胃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再犯,反反复复,如果不知道导致这个脾胃病的根源,是“怨”字,则无论怎么吃药,都无法根治。

中国繁体汉字里,不仅快乐的“乐”和音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而且这个字是没有“长草”的“药”字(见图11.5)。这说明古人认为,畅通快乐的情绪本身就是良药;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触及身心灵,使人平静和放松,产生共鸣和身心愉悦,也具有极佳的疗愈作用。

古汉字,篆书“乐”与“药” 《生而为人》

图11.5:古汉字,篆书“乐”与“药”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中,林黛玉甫一露面,宝玉对她的评价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已是思虑很多,最终因心病暴亡,林妹妹心思竟然还要多!因为过去的不幸经历,先天不足,加上生性悲观、多愁善感、高度敏感、精神抑郁,伤及脾胃,肝气长期淤结,爱而不得心中有恨,心、肝、脾俱损,最终验证了“太虚幻境”中的“红颜薄命”。书中提到黛玉幼年之时,有个修行人劝她父亲说,最好黛玉能出家,不然这个病将来好不了。这人也算是一眼看到了黛玉的病根,想着寺院里可以断绝大部分人间七情六欲,心如止水,本身就是疗愈心病的法门。但是,寺院也是个需要“借假修真”的地方。《红楼梦》十二钗中的妙玉,虽身在栊翠庵,但心性高傲、孤芳自赏、欲洁不洁,心系红尘,曹雪芹认为是“假修行”,借邢岫烟评说:“僧不僧,俗不俗”,最终应了判词“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之动容伤怀、扼腕叹息。但在现代人看来,陆游就是一个“妈宝”男,竟“愚孝”而休妻另娶。这样的人本不值得唐婉留恋,加之赵士程冲破阻力,娶唐婉进门,给了妻子充分的爱与尊重,唐婉本该尽快抚平创伤。怎奈造化弄人,与前夫沈园再见时,“春如旧,人空瘦”。唐婉感叹“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钗头凤》),陷入与前夫分别后的痛苦、悲伤、委屈和不甘中,一病不起,28岁即香消玉殒。反观陆游,“吐故纳新”,再娶两妻,八十岁还能纳妾,育得八子。在唐婉离去的50多年,尽显风流倜傥,前妻旧爱早已随风而逝,满腹诗书,浓缩进一首首后人感叹“藕断丝连”、“刻骨铭心”的情诗之中。

黛玉与唐婉,都将人生断送于“情”。能抛开“情”字,人生恐怕会是截然不同的结局。弘一法师常被现代女性戏称为“渣男”,提供了截然相反的案例。

李叔同出生巨贾之家,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虽饱读诗书、聪慧过人,画画、演技、钢琴,无不精湛,但出身优渥,难免风流,常流连于烟花之地,佳人作伴、饮酒作乐。他最初喜欢名伶杨翠喜,后来杨被买走,李叔同悲痛欲绝。18岁那年,李叔同经母亲指婚,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还和她生了3个孩子。但他崇尚婚恋自由,在日本留学时碰到了人体模特雪子又娶,后携日本妻子回苏杭定居,让远在天津的原配独守空房,对孩子不闻不问,就连其孤独终老后报丧,李叔同也未能露面道别。38岁那年剃度出家那天起,世间再无李叔同,雪子前去寺院探望,哭得梨花带雨,他连门也没开。这位后人敬仰的弘一法师,从此断绝了和世俗的往来,每天只吃一餐,所属之物只有一件僧衣和一床被褥,抄经念佛,直至驾鹤西去,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留下了家喻户晓的《送别》和很多劝世明言。

百病生于情绪,但情绪却是个假象,它来源于我们对生活中所有发生的事情赋予的意义。同样面对“情”,有的人用一辈子“放不下”,有的人却可以“快刀斩乱麻”地不再留恋。不得不说弘一法师果然悟性高,一眼就看破了“缘起缘灭”、“不欠不见”。这正应了:“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中国式教育很擅长于伪装和压抑自身的情绪。中医认为,绝大部分气血淤堵导致的癌变或免疫系统疾病都与人自身的情绪密切相关。如果把我们的情绪比作内在的小孩,当他受到外界的侮辱或者伤害的时候,我们会强作镇定,去忽略他的感受,想把情绪压回去,让自己表现出全然不在意的样子。但事实上,这些被你积压在身体里的情绪,就会以淤堵和疼痛的形式来反抗你的忽视,让你承受身体的疼痛,而这些苦受只是身体要求你看见,要求你以正确的方式去思考,提醒你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

观察生活中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慢性疼痛越多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也越不舒畅,常会表现得更为敏感,会因各种各样的事情升起千丝万缕的情绪,起了情绪后又各种说服自己,深刻反思。越是这样做,他就越敏感,越压抑,身体就越疼,形成了恶性循环。

有些修行佛、道或瑜伽、冥想、打坐的人,也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修行对于他们来说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但是也变成了一个更好地忽略自己感受的借口。一闭上眼睛就全是执念,怎么也挥之不去,无法进步反而心生焦虑,不断努力尝试不同的姿势、方式和法门。

记得之前看到一个国医的采访,在讲座上,老中医说:“我这辈子治好的病人很多,但是我治不好的病人更多。治好的,只占三分之一,或者更少。”有人可能无法理解,这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病灶的显化,医生把这个显化暂时按下去了,仿佛就是治好了,但是病根尚未清除,这个病不从此处,也从其他地方又要生出来,所以中医认为治标不治本,也是“治不好”。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的情绪。疾病只是一种现象,它是上天另一种形式的爱,提醒我们从错误中醒来。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做到在起了情绪之后,通过观察而破掉这个情绪。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先与情绪和解,当下让它释放,然后去找到情绪背后的执念,再破掉它。比如,我们内在这个小孩小时候因为没有玩具而焦虑,长大后因为成绩不好而焦虑,结婚后为了房子而焦虑,中年后为了金钱而焦虑,老年为了养老而焦虑…… 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显化的法则”:焦虑没有变,只是让你产生焦虑的对象变了而已。如果我们不去扭转焦虑背后的根源,焦虑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剧情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你不与产生焦虑的源头和解,它就会用层层叠叠的疼痛来折磨你。

 

心是人的身体和外在的本源。中医认为: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信,才导致多种疾病,这些是病的根。想治病,还要从根上去修正。三分药、七分养。相由心生,心的改变,连面相也会随之改变。性格好、福报大的人,常鹤发童颜,从脸庞看不出年龄,精神矍铄、眼里有光、走路带风。

善治不如善养。比如,高血压的病人通常是火气大,容易烦躁,起无名火、焖火。心属火、火通心;火大之人,容易进入心脏,导致心梗;进入五官,常烂嘴、耳鸣、口臭;进入胰腺,导致肾功能下降、肾结石、膀胱病;进入肺,胸闷、气喘;进入小肠,容易便秘;进入血液,导致血发热,易得白癜风。如果高血压的人能多修心,在家庭、工作、生活中,处处学会放下,内心平和。在中医看来,高血压不用吃药,也能痊愈。

但是,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要想在个人秉性上改变,必须下苦功,克己复礼,从自身内在下功夫。怎么做?简言之: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一边修身(修正身上的不良习性),一边修心(平等心、慈悲心、无分别心)。先去习性:吃喝嫖赌抽烟等不良习性;二化秉性,调作息,有规律地生活,让七魄安住,身体功能得以修复。三是调心,多有利他思维,常怀感恩之心。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