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们从哪里来? 一、碳基生命

 给小孩讲故事是为了让他睡着,

 给大人讲故事是为了让他醒来。

 一、碳基生命

了解地球,要从碳基生命说起。

碳基生命(Carbon-based life)是指以碳元素为基础构建的生命形式。不光是人类,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都是碳基生命体。所有生命的演化,都基于一个共同点,就是碳元素。

Born as a Human, Miao Shan

图5.1:化学元素周期表

回顾初中化学课本后面的元素周期表(见图5.1),地球上有这么多元素,生命为什么要以碳元素为基础进化而来呢?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核心是“平衡”,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就是化学反应的“配平”过程。元素周期表最右侧深绿色的一列,称为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之所以有“惰性”,原因是稳定,不会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并总是以原子态的形式存在。惰性气体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层完全充满了电子,既不会释放价电子,也不会吸收其他原子的价电子,形成一种超稳定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中其他的元素就与惰性气体很不同了。以氧原子为例。氧原子外层电子层上只有6个电子,还缺少2个电子,才能形成稳定的结构。因此,一旦氧原子遇到了氢原子,就会结合起来。对于氧原子来说,加入两个氢电子,就形成了外壳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而两个氢原子,也都获得了氧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只有一层电子壳时,有两个电子就会形成稳定结构),所以氢也稳定了。(图5.2)

Born as a Human, Miao Shan

图5.2:水(H2O)分子中氢(H)原子与氧(O)原子的电子图

再看元素周期表的第14列(碳所在列),这一列的元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外层的电子壳都只有4个电子。碳(C)原子共有6个电子,2个在内层,4个在外层,因此,最多可以形成4个共价键。

虽然碳原子只占了元素周期表中不起眼的“一席之地”,却是整个元素周期表中最厉害的“百变魔术师”。它自身可以形成非常复杂的结构,常见的碳单质有多种,比如,钻石、金刚石、石墨烯(Graphene)、富勒烯C60、碳纳米管等。它们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也大相径庭。石墨非常软,金刚石却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质,更不用说具有超强性能的石墨烯了。

碳原子的独特性质是其成为生命基础的关键因素。碳原子能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从而构成各种稳定的有机分子,还可以与其他元素共同组成链状、环状和支链结构等数百万种碳基结构,参与大量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是构成生命的基础,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蛋白质、核酸、嘌呤、嘧啶、糖类等关键元素。有机分子又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分子,如多肽、多糖和核苷酸。大分子再通过特定的方式折叠和排列,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大分子或多种形态的聚合物链,如酶、抗体和DNA。这些生物大分子又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单元,如细胞膜、细胞核和线粒体,从而支持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说到DNA,它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的英文缩写。1953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他们不仅找到了遗传基因的密码,也让人类洞悉了生命的本质:遗传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DNA是由核苷酸(Nucleotide)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叫做五碳糖(Five-carbon sugar),顾名思义,是由5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的,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碳元素。正是因为人类DNA携带着大量的信息,我们才成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碳基生命。

在元素周期表(图5.1第14列)上,能够形成4价键的,不仅仅是碳原子,还有其他几种原子。碳原子下面的硅原子,能够形成硅基生命么?

Born as a Human, Miao Shan

图5.3:碳(C)与硅(Si)的电子层

硅与碳原子的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也能形成4个共价键,说明这两种元素有着相似的化学能力。区别在哪儿呢?从电子层的分布上看(图5.3):碳(C)只有6个电子,而硅(Si)有14个电子,碳只有2层电子壳,而硅有3层,意味着硅的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要远一点,硅最外层电子形成的共价键远弱于碳的共价键。相比较来看,碳基分子比硅基分子的稳定性要强得多。

碳基分子能够形成生命,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水(H2O)。因为碳基分子能够在水中溶解,所以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就可以在水中进行运输、代谢和反应。比如,成年人身体内水的含量约占体重的60%~65%,水是人体内各种液体,如血液、淋巴液、细胞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可以把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氧气等送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为细胞提供能量和营养。因此,科学家一般认为:生命离不开水。

生命为什么离不开水呢?

原核生命起源假说(RNA World Hypothesis)认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5~38亿年前,原始地球是一个被水包裹的星球,早期的生命形式是在水中出现的。这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球表面最多的就是水。

那么,到底是水孕育了生命,还是生命因为环境而适应了水呢?

科学家还无法做出解释。但是,从生命的历程上来看,水为碳基生命提供了稳定的化学环境,生命依靠水得以繁衍。水分子起到了催化、溶解、传递、稀释等多种作用。由于水在地球上随处可得,使生命根本没有准备好没有水的生存,在进化过程中,也就根本没有发展出自行合成水的功能。所以,今天人类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必须通过喝水或补充水分赖以生存。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不需要水的碳基生命形式。虽然有极个别微生物,在极端干燥的条件下,也能生存很长的时间,但这些微生物仍然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硅基与碳基的最大不同,就是硅基化合物对水的化学活性较低,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与水发生反应。尽管硅原子也能形成4个共价键,硅基却不能很好地利用水,无法自然产生硅基生命。

综合来看,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在偶然中一定存在着必然,归根到底,还是当时的环境决定的。碳基生命的产生与发展,与地球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最终成为了地球生命的唯一选择。

试想,人类是否能够创造出硅基生命,或者半硅半碳的生命呢?

这似乎并非完全不可能。

1813年,法国生物学家让·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在他的生物学巨著《法国植物志》(Flore françoise)中,描述了一种叫硅藻(Diatoms)的小生物,它的细胞外面居然有一层二氧化硅(SiO2)组成的细胞壁,而二氧化硅就是石英、沙子、玻璃之类的主要成分。硅藻居然住在由它自身塑造的玻璃房子里,这真是太奇妙了!有一种解释认为,当岩石和土地被风化、侵蚀之后,二氧化硅就进入到水里,被溶解为硅酸。硅藻体内有一种“硅转运蛋白”,可以搜集水中的硅酸,进入到一个叫“沉积囊泡”的组织里,在这里重新转化成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越积越多,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硅壁”。至于到底如何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使自身的细胞壁与硅结合在一起,科学家还弄不明白。不过,虽然硅藻奇迹般地穿上了玻璃衣服,但它仍然是地球上的碳基生命。

2016年,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兰西斯·阿诺德(Frances Arnold)使用冰岛温泉中采集的细菌部分蛋白质的DNA重新编码,促成了DNA突变,发现突变的酶居然产生了合成有机硅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了硅和碳元素之间的共价键:硅碳键。这是人类首次让生物体自发形成硅碳键。

更为深入和有趣的问题是:地球上真的只有碳基生命体么?

科学家在研究外星生命的过程中,早就提出了生命存在多种形态的可能性,除了我们自己和身边所见碳基生命体,可能还存在硅基生命体,或以能量形式(如电磁波)存在的生命体。

硅基生命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由硅元素构成DNA,这使得硅基生命具有更强的化学稳定性和抗辐射能力,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存活,可以近似地想象成电影《蜘蛛侠》里的“沙人”。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下,如果让机器人拥有了情感和主观意识,就会发展为可能的硅基生命体。或者如果真的有硅基生命,这个新物种很可能会比人类寿命长得多,且消耗的能量也小得惊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上不仅仅只有碳基生命体,我们和其他形式的生命体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只是普通人类接触或感受不到而已。1988年,国际知名飞碟专家、台湾飞碟研究会会长、核物理专家吕应钟先生在《星空谍影——外星人访问地球的蛛丝马迹》中,引证了中外古籍和近代人类考古史上的诸多外星人造访地球“疑案”,提出了文明根源于外星的假说,向传统进化论和人类文明史发起挑战。据英国《每日邮报》2008年的报导,第6位在月球上行走的美国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表示,外星人与人类已经有过多次接触,只不过被XX将真相隐藏了60年而已。

“Discovery探索频道”曾经做了几期节目,探讨美国北纬37度线可能正在发生的人类与更高等文明的合作。之后,本·梅兹里奇(Ben Mezrich)出版了《北纬37度线:美国UFO公路背后的秘密真相》(The 37th Parallel: The Secret Truth Behind America’s UFO Highway)。俄罗斯“火星男孩”波力斯卡曾经在采访中描述了他从火星来到地球驾驶的太空船:“太空船从火星起飞到登陆地球几乎在瞬间完成…… 我们的太空船由6层构成,外层占25%,由坚固的金属构成;第二层占30%,由类似于橡胶的物质构成;第三层占30%,也是金属…… 最后一层只有4%,是由特殊的磁材料制成的。如果我们给这个磁层充满能量,那么太空船可以飞往宇宙任何地方…… 依据地球现代科学物理学定义,密度越大应该其空间时空越大,小粒子空间的密度一定大于普通分子密度,那就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飞碟是否能够反重力、反引力并不重要,利用突破空间维度与时间相对较快的场,飞碟可以穿梭其间…… ”

斯坦·罗曼尼克(美)著有《我被外星人绑架过11次!》,他用录像带拍下了清晰的飞碟照片和外星人,讲述了自己从2001到2008年的11次惊险遭遇,其中包括一夜治病,与陌生女人配种,教授星际旅行秘密方程式等。 2022年有美国某协会出了一本《外星生物年鉴》,详细记录了82个外星种族,包含起源地、身体特征、现居地等。

当然,这些由普通人发现的超自然事件,也许是“神秘的阴谋”,又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轻易能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知道的未必是发生的,真正发生的可能不能让我们知道。借用福尔摩斯的一句名言: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再不可思议,那也是事实。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