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二、浅探《葬经》

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较为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期。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阳宅和阴宅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我国风水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风水原理的是东晋风水“鼻祖”郭璞的《葬经》(亦称《葬书》)。《葬经》首先提出了风水乘“生气”论,书中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历史上该书有部分遗失,但有多人注释流传。综合来看,言简意赅、茅塞顿开,很适合风水小白“脱盲”,现将原文精髓(附后人注释)摘要如下。

经曰: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后人注释: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发生万物。且夫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所在。葬者能知其所在,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所谓葬,就是藏。人死后的藏,即阴宅。要葬得有利,藏得适宜,就要乘生气。安葬的根本在于“藏”天地间的生气,所以在安葬之时,便需要凭借这一生气的能量来选择合适的地方。所谓生气,就是阴阳之气(《周易》“太极生两仪”中的“两仪”)。在世间的一切还尚未成形之时,生气就已经开始在宇宙中循环运转。生气运行变化生世间万物,它上升到天空中成为风,能够在天地阴阳和其他生气之间循环往复;它下降到地上成为雨,可以促进万物生灵的繁衍生息。生气经常是在地下进行蓄养,所以人们一般看不到它,只能根据地面之上的情况来进行判断,以找到生气所处的位置。在进行下葬时,如果能够找到生气的所在,便可以使得尸骨和亡灵有所依附。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后人注释:父母子孙,本同一气。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父母之枝,一气相应,由本而达枝也。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虽运于天,实出于地。反过来说,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人也不能例外。孩子受体于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气所生,因而父母和孩子的生气是同类的生气,好像是同频率的电波一样,在宇宙中是相互感应的。子孙的身体就像是父母身体的分枝,它们同属于一种生气,自上而下,相互庇辙,就像是一个树干连接着很多树枝一样。所以,父母的葬地得到了生气,子孙后代也会得到荫庇。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后人注释: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显然。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前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

以人心之灵,合山川这灵,故降神孕秀,以钟于生息之源,而其富贵、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形貌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然哉!

生存和死亡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是它们发生的根本都在于生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论是生是死,都会在暗中与天地阴阳相通。阴阳之气相感相连,那么便可以相信尸骨得到生气的荫庇,活着的人能享受福德这种说法了。子孙的孝心寄托在这里,因为有心灵之间的相互感应,所以父母所葬之地便能够影响到后世子孙的福德。因此可以知道,人心与生气之间是相通的,而生气又与天地相通。

将人心与山川之中的灵气相融合,可以生发出生气,并将其作为后代生生不息的源头,而其他诸如富贵与贫贱、长寿与短命、贤德与愚昧、漂亮与丑陋等也都与此密切关联,就连后人的外貌之相也与山川的美丑相互对应。申不害生于嵩山,孔子生于尼山,这些也并非都是偶然的。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后人注释: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藉神气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气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内乘生气,外假子孙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已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乾为父,坤为母,父亲的精气和母亲的精血,阴阳二气相互交感化合,便使得精气转化为人骨,精血转化为肉身,然后借助于天地间的生气滋养血肉之间的缝隙,进而才产生出人体。在人去世之后,生气离体,血液和肉体也会分解溃散,只有骨骸可以留存。但生气仍然存在,如果下葬之后,生气能返还滋养人骨,是与人出生时的情况相互对应的,有利于生气的藏匿,能够帮助活着的后人。具有大智慧的人,希望安葬在吉祥的宅地之中,用遗骨来接应生气。借由后世子孙的敬仰与怀念之心,与这一生气相吻合,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元神,已经散开的先人生气也能够重新聚集起来。先人元神向哪方面发展,后代生气也会随着变化,并与之对应,以虚为实,借假显真,呈现阴宅山川灵秀而子孙人才辈出。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后人注释:支垅二者俱欲得水,高垅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倘金鱼不界,则谓之雌雄失经,虽藏风亦不可用。平支之地,虽若无蔽,但得横水拦截,何嫌宽旷。

风水的选择方法,以能够聚水为第一要务,以能够藏风为第二要务。支和垅是土的两种形态,气必须在土中运行,均须选择能“得水”止生气外散之地为吉。在高垅所在的地方,虽然附近没有江河的阻隔,但是也要有一些小的池塘流水以挡住内部的生气。如果距离流水较远,左右的金鱼水还是需要有的。如果连这种痕迹的界止都没有,则会导致阴阳失去平衡,就算可以防风也是不可用的。在平支上,虽然没有遮蔽,只要有一条河流横穿而过,便不用担心地界过于宽广。

外气横形,内气止生。盖言此也。

后人注释: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外气横形,内气止生。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好龙多从腰落,分布枝蔓于数十里之间。

因为水是生气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气旺盛,没有水就表明生气薄弱。“藏风”指防止生气向四面八方扩散,目的是为了“乘生气”,得水可以得到旺盛的生气。流水在土地之外,称为外气;生气藏在土地之中,称为内气。生气在外部要呈现横的形态,形成水环抱穴场的走势,那么内气也会随之静止,不易散开。好的龙脉都是从山腰处开始蔓延,然后向几十里之外进行延伸发散。

千足为势,百尺为形。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若踞而候也。若揽而有也。

后人注释:千尺言其远,指一枝山之来势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立穴若还裁不正,纵饶吉地也徒然。高低深浅如葬误,福变为灾起祸惩。全气之地,其融结之情如此。如贵人端坐,器具华陈,像在等候什么,揽之而有余。

千尺以外的山脉为势,百尺距离的山脉为形。“千尺”是说山脉的距离远,指一条山脉的来势;“百尺”是说山脉的距离近,指墓穴之地的住形。在山势行来而山形停止之处,便是全部生气所聚集的地方。生气全部都聚集在这里,便要将安葬之地选在聚止之处。选择地穴的时候,如果四周环境选择得不对,那么就算处于吉地之中,也是徒然的。葬地的高低和深浅,也是需要注意的,要避免因为设置错误而将福德变为灾祸。在大地上如果聚满了生气,它们之间的融合便会是这种样子。就像一个人蹲在那里不动,好像在等待什么似的。也像是地位显要之人端坐在此,器物和用品都已经摆好了,就算全部揽到自己身边,也是绰绰有余的。

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后人注解:高垅之葬,潜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气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隐,故浅,取其浮气也。气在内,强刚而觉悟下,故言涸燥当深葬。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方坦夷当浅葬。

在干涸燥热的土地上进行下葬,要将地穴挖得深些;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安葬,则应挖得浅些。如果在高垅的地方进行安葬,生气在内较为旺盛,所以便会向下沉降,需要潜伏深入并隐藏起来,不能有所彰显,以在深处吸取下沉的生气。在平支的地方,是阳气聚集之处,生气在外柔和弱小,所以会向上浮升,则需要有所显露,不能过于隐蔽,以使其能够得到浮在地面的生气。

夫阴阳之气,噶而为风,升而且为云,降而为雨。

后人注释:凡所以位天地、育万物者,何莫非此气邪!愚尝谓能生能杀,皆此气也。葬得其法,则为生气,失其道,则为杀气。

天地间阴阳两气相互作用,吹散开就会变成风,升到天上就变作云,下降到地上就化为雨水,所有用来确定天地方位和化生宇宙万物的东西,没有不是从这种气中产生出来的。我提到的可以生旺也可以衰败,指的都是这种气。下葬的方法适当,则会形成旺气,方法不当则会产生衰气。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后人注释:气本无体,假土为体,因土而知有此气也。水本无母,假气为母,因气而知有此水也。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无质而有其气。乾藏坤内,隐而未见,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气为水母者,即乾金之气也。

大地是生气赖以生存的本体,有了大地,然后产生出了生气。生气是水的本源,有了生气然后才有了水。生气本来没有本体,因为它是在大地中被发现的,所以便将大地看做是它的本体。水本来也没有源头,只是因为水具有藏匿生气的作用,所以才将生气作为水的源头。金可以生水,土可以生金。金藏在土中,虽然尚未成形但是已经具有金气。乾金藏在坤土之中,隐藏而没有显现,当有水生出之时,才会显出它的征兆。所谓生气是水的本源,便指的是乾金之气。

土形气形,物因以生。未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后人注释:生气附形而有,依而行,万物亦莫非也。气行地中,人不见,其始也则因地之势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势之止而知其聚也。

生气依据大地的形势来决定自己的形态,万物也因此而得到化生。无形无相的生气必须依附在有形的物体之上才能存在,必须凭借着大地的形势才能运行转化,天地间的万物也没有不是这样的。生气蕴藏在大地之中,要依附于大地的形势来运行,凭借大地的形势来聚合。生气在地下运行,人们看不到它是何时开始的,所以依照地势的高低来获知它的行进,又通过对地形断开的地方进行观察,来获知生气聚集的地方。

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高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金。

后人注释:来山凝结,其气积而不散;止水融会,其情聚而不流。斯乃阴阳交济,山水冲和也。水深沉则土壤高厚,气冲和则草木茂昌。 气像尊严,若千乘之贵;拥簇繁伙,犹万金之富。

从山脉而来的生气凝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整体,不再散开。泥土厚实、潭水深邃、百草葱郁、树林茂密。在水流融汇的地方,便是能够与情理相互符合的地方,生气有所聚集但是不向外流出。这是由于阴气和阳气相互扶助,山和水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流水幽深,土层也会随着变得厚实,元气顺达,草木才会长得旺盛。生气所处的威严之地,好像有千乘之车的尊贵。山形水势环抱聚集在一起,好像有万两黄金的富贵。

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

后人注释:隐隐,有中之无也;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圆者如浮汉,如圣如珠方者如箱如印,长者如玉尺如芦鞭,曲者如几如带,方圆大小不等者如龟鱼蛙蛤,是皆地之吉气涌起,故土亦随之而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窠旋螺之状,言形止脉尽而一水交度也。歇时须有小明堂,气止水交方是穴,后面要金气可乘,前头要合水可泄。

吉祥的生气涌起的地方,地形也就随着向上突起。在生气停留的地方,聚集的形态就像是一个鸡窝,呈现出一种内外盘旋的形状,这是由于在山形断开,龙脉停止之处,与流水(比大地低的地方,可称为水)相交而形成的。圆形的就像是水面上的泡沫,也像是一颗颗神圣的明珠;方形的就像是一个箱子,也像是一个印章;长形的像是一把玉尺,也像是一条芦苇鞭;弯曲的就像是案几,也像是长长的丝带;方形和圆形相间的地方就像是龟、鱼、蛙、蛤等动物的形状。在生气停留之处,一般会有一个小的宽敞地带,这个生气聚集、水流相交的地方,也就是葬穴的安置之处。在它的后方,要有坚固的大山作为依靠,在它的前方要有相合的流水以使得生气可以生发。

地有四势,气从八方。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蜓,白虎顺俯。

“四势”与“八方”,是以墓穴为中心的四面八方。穴场的四势,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风水环境,后面的玄武山要从高到低缓缓而下,所葬地方后面既不能没有靠山,也不能出现高山逼压,这就是“玄武垂头”;在穴场的前面应开阔,不要有遮挡,但是,在远方要有小山出现,山外又有山,远远地看见就像小鸟飞舞一般,这就是“朱雀翔舞”;左边青龙山要向内(穴场)弯曲有情,谓之青龙蜿蜒;右边白虎山向内弯曲、俯卧,而且头朝外,谓之白虎顺俯。这样的四势就可称为吉地。(图10.1)

阴宅风水示意 《生而为人》

图10.1:阴宅风水示意

……

除了《葬经》,后世关于风水的书籍还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地理天机会元》(明)顾陵冈著,《阳宅大成》(清)魏青江著,《宅运新案》(策群著,1927)等。其中最有争议的其实是前朝春秋时期的《鲁班经》,除了第一章讲建房,第二章讲风水,其余讲的都是奇门法术,是历朝历代的禁书。

《葬经》不胜其妙!这些我们看不见的“生气”,其实就是天地间的磁场,山河万物的自然之气,或阴性态。这也印证了我们前文所说:万物皆有灵。《葬经》之“生气”,即为灵,如果祖辈之“生气”能与后辈之人魂之气同频共振,那么必然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可惜的是,经典科学中实难找到理论依据。可是众多事实又指明风水的真实存在,阴宅风水影响后代整体命运,阳宅风水影响身心健康及运势。成功的企业家,不信风水者寥寥。通读上文之后,虽不能“看风水”,已略知何为“风水”,明白了为什么墓葬里藏有金银器(风水师常用银币)等习俗做法。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一脉相承,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城池的地理选址和护城河修建的深意,历代皇家宫殿和老百姓所住四合院的构造……

我们大约知道了,最好的地理形势(含城池、乡村、宫殿、楼房、办公场所、墓地等),莫过于好像皇帝召见群臣:帝王高高地端坐在宝座上,两边是侍从,后有威严的屏风,前有桌案,远有朝臣参拜,在地形上就呈现出后有层软叠嶂的靠山,左右有青龙白虎,前有案山,在远处处有朝圣之山…… 这种视为尊贵的风水布局,上到三界下至冥府,无出其二。此文仅尝试管中窥豹,抛砖引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再深入探究。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