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从小就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兴趣,即使若干年前有了一点点佛缘,也一直相信信仰只是精神寄托,没有动摇心中对于科学与科研工作的笃信。

这本书的缘起像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下班的途中,我顺手做了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好事,本来只是助人为乐的举手之劳,却意外地接触到了一个近乎不真实的特殊群体:有仙缘的人。

我本无所求,但是“神仙”却执意用一场法事“报答”了我。法事之后,有一些东西换了位置,另外还多了几样不起眼的东西,期间,我的一盆快要枯死的发财树受到了特别“关照”。那时是深冬,南方的气温在5度以下就异常阴冷。可两天以后,这盆完全没有一丝生气的发财树,它的树桩上竟然冒出了一圈密密麻麻的新芽。

我不淡定了。

从学者的角度,我无法接受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客观现象”,开始了努力求证的过程。机缘巧合,我在微博和一些地方

搜索关键字,比如“出道”、“出马”、“修行”等,找到粉丝最多的博主,看到了神仙、动物仙显化为人或附身于人的案例(此处“水深”,请自辨真假)。这些“仙家”很厉害,比如在家中床头一侧摆一盆花(或其他物品),对方能“看”到,更有甚者,可以看“外病”或可以行走于阴阳之间。在后来不断求证的过程中,我又很幸运地“知道”了自己是谁,以及过去多世……

一个插曲。在2024年春节福州长乐举行的游神活动中,有一位网红Cos赵世子引起众怒,连人民网都出来批评应“尊重地方传统民俗”。这则新闻的后面,我看了一眼评论区,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除了赞成而留言的观点居多,也有不少人觉得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怎么底层老百姓还这么“愚昧”?后者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很“清醒”的读书人!我百感交集,当你的孩子翘首问“赵世子是真的么?”,请问父母如何回答?如果你说不是真的,那显然跟主流认知背道而驰;如果说是真的,但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句简单的“尊重文化习俗”敷衍不了自己和孩子;如果说可以是真的,也可以不是真的,所谓“科学的尽头是神(玄)学”,似乎并不符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什么?是求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翻,又重建的过程,只有这样人类才会进步。在人类的历史上,百余年来人们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科学的象征,也是一种推翻和重建的进步。求真是科学的根基,也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底色。于是,我就打算在这本书里,将我们“看不到”却又“客观存在”的真实世界,以“科普”的方式,做一点“管中窥豹”的尝试。希望带给孩子们和对这方面有兴趣的人们一点启发。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论文集,我试图用一个求知者的角度而不是一个学者的角度来记录我的思考。书中的很多提法尚未接受“科学”的检验,想要获得“背书”尚需时间,欢迎更多的探讨。

几个月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有写作这本书的使命。我在写作的时候,常常文思泉涌,跳动在键盘上的手指和展现在屏幕上的文字,好像并非我在独立创作。我要感谢我列出参考书目的一些作者,比如曾仕强、李嗣涔、刘丰老师,他们在这些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这里的一些提法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思考)成果。我还要感谢几位暂不便透露姓名的朋友,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让这本书更加通俗易读,并符合大多数人对新事物的认知流程。我也感恩这本书,能伴随宇宙能量,走进您的生命,泛起一丝涟漪,触及片刻思索,感受上苍加持。

本书的一些观点,可能你在阅读的时候并不能全然接受,甚至觉得是无稽之谈。这里有几种可能,第一是作者本身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还不是完全确证;第二是读者本人因没有体感而产生的认知局限(这很像我之前的状态);第三是语言表述偏差,我们还无法做到所有的表述精确无误,对此,只有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科学的实证。

当下,生活在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的时候,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精神文明引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获得精神上的引领,传统僧人暮鼓晨钟、避世清修的形象,在现代社会早已不合时宜。

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先贤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的数次演讲,始终贯彻着这样一个精神:为了世界持久和平,要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10年前,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首次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

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呢?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机会站在“上帝的视角”,微微一笑,若有所思。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