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与躲春

今天是2025年立春,一早有小伙伴问我:今天需要躲春么?立春不能干什么?我们来从老祖宗的养生之学说起。

立春乃24节气之首,标志着阳气的逐渐升发,是春天的开始。阳气乃生命根本之气,阳气初生,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注重养阳。也就是,保护自身的阳气,避免扰乱或过度消耗。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段话的大意是:春天是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万物,从此开始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精神愉悦,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身体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我们的老祖宗发现,天地有运行的规律,自然界的万物和人体都需要符合这个运行规律。天地间每隔五天就有一个明显的小变化,称为“一候”。比如花的次第开放,梅花在先,水仙紧随,后有迎春、桃花、樱花、杏花、牡丹、杜鹃。。。他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天地之气的小变化。人体也是一样,中医开药,一般都是五副药,艾灸、针刺、按摩一类,都是作用于人体之气,也多是五天一个疗程,一次复诊,说明人的气血五天会有一个明显的轮回和变化。我们的初一、十五,也是五天进制的,就是这个道理。

“气候”气候,第二个重要的字,就是“气”,多少天是“一气”呢?一年有72候,也就是72个小变化,古人把15天的一个变化,看作“中变化”,称为“一气”,一年下来有24气。那么什么是“节气”呢?“节”也是一个时间单位,就是在气的基础上,三气,45天,叫一节,自然就是“大变化”了。

一年中有“四时八节”,古人认为“节”是一个难过去的坎,是一个重要的连接部分,比如人有“关节”,“关节”出了问题,脚的功能就废了。那标志着这些节的转折时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还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告诉你现在是节发生转折的时候了,是一个难关。人体也有影响啊,身体敏感的病人,一到变节气就会出现症状,重病的老人,到了节气这种时候,坎节上不好过,挨过去了,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

从候到气,再到节,两个节九十天就是一季,俗称“季节”,四季为一年。注意了,24节气可不是农历。我们古人的初一、十五是农历,农历是古人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对潮汐的影响,对人的心情,女人月事的影响,所以叫阴历。

而24节气是根据太阳公转对地球万物的四季影响,是标准的太阳历。24节气的日子基本上和阳历的日子,都是固定的。比如,立春一般都在2月3-5号,清明一般都在4月4-5号,冬至一般都在12月21-23号,它是固定的,只跟随太阳而变化。

这里,让我们来重温这段老少皆知的《二十四节气歌》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时间,也就是白天最短的一天。从冬至这一天起,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数到五九就是45天,春打六九头,就是立春了。
立春这一天,可能天气依然寒冷,但是天地间的“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天地俱生。“吹面不寒杨柳风”,温度依然很低,但是风打在脸上,已经不再是那种凛冽的、刀削一般的寒风了。你看,古人没有挂历时钟,却对天地间的“气”有着敏锐的知觉,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反观我们今天的很多人,过得浑浑噩噩,对节气毫无感知,对每一天的时间都丧失知觉,黑白颠倒,阴阳错乱。所谓“道之动,有生于无”,不能感知不代表不存在,我们要让自己活得舒心和健康,就必须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借大自然的力量来修炼自己的身心,用自己的心神去体悟、感悟天地间的气场和阴阳的变化。

说了这么多,立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气,要不要躲春呢?相信聪明的你已经有答案了。

“躲春”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主要是民间认为,这一天天地气场变化较大,容易对人的健康乃至运势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躲春”以避免不利影响。这样看来,“躲春”就好似一个劝诫后人的“方便法门”,与佛家劝诫人们“吃素”一样,是为了升起众生的“慈悲心”。大家如果能形成习惯,这自然也就形成了趋利避害的“捷径”。

“躲春”应该注意什么呢?

中医认为,立春是阳气初生之时,人体阳气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立春这天,应注重保暖,避免受寒。
其次,四季与五行说是对应的,春天归于木,对应五脏中的肝。“肝胆开窍于目”,还对应我们的眼睛。所以民间说立春不能动怒,“怒伤肝”,要保持心气平和,避免剧烈的情绪波动,有助于调养肝气、保护阳气。“木生火,火生土”,如果在春天你的肝气没有“健旺”起来的话,到了属火的夏天,你就“火”不起来。所以,“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说的就是春天没有好好生发的阳气,到了夏天,需要在这个季节你茁壮成长的能量和气血,就不够用了。夏天呀,天热、地热,本该要出汗的季节,很多人反而害了寒病,热不起来了。

再回过头来说“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我们说立秋要贴秋膘,冬天要进补,这两个季节都是鼓励多吃肉的。可是春天是祖宗认为要少杀戮、少吃肉的季节,春天是把冬天储存下来的营养转化成气血、精神能量的时候,是消化的时候,宜多吃生机盎然的青绿色植物,比如豆芽、春笋、香椿一类,又比如习俗立春这一天,要吃包着素馅儿,豆芽,韭菜一类的“春饼”、“春卷”,俗称“咬春”,这个词,好形象,就是要紧紧“咬”住,跟上春天的步伐,别把我给落下了。韭菜,葱、姜一类,都是温补阳气的食物。你看古人多聪慧,这些节气民俗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念在民间的传承。

最后呢,我们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的开始,气场变化较大,古人认为这些节气交接的时刻,均应避免剧烈活动,宜保持身心平静,此时行房容易受到外界气场的影响,也容易损耗阳气,阴寒入体,导致身体不适。不仅如此,在“四立日”的前一天也被称为“四绝日”,天地间的气场也在转换的关键时刻,也不适合行房和重大活动。

接下来的一个小提问是:哪些人需要躲春呢?民间认为:本命年的人和犯太岁的人,身体较弱的老少以及运势不佳的人需要躲春。关于“太岁”,我们换个专题说。简单来讲,“太岁”是道教中掌管当年流年运势的神灵,每年都会换一位,太岁神共有六十位,对应中国的六十甲子。立春是新旧太岁轮值交替的时刻,气场较为混乱,人们借“躲春”来避开不利气场的影响,以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好啦,“躲春”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趋吉避凶、和谐健康生活的追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立春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祈福纳祥,新的一年正式拉开序幕,让我们满心期待春回大地,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新年会更好!

Back to blog

Leave a comment

Please note, comments need to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