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as a Human - CN
第三章 二、波粒二象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光子无处不在。从牛顿时代开始,光的性质问题就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当时科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牛顿所认为的光是微粒,另一种观点是胡克、惠更斯等人所认为的光是波。由于牛顿在物理学界统治性的地位和威望,使他的光微粒说盖过了光波动说,成为此后一百年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直到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以一个实验逆转了这种形势,使光波说替代微粒说成为了主流,这个实验就是堪称人类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实验之一,也是让物理学家们最抓狂的“双缝干涉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此诡异,以至于让物理学家们开始怀疑世界的真实性。这个实验也悄悄地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物理学的先驱们在研究后期都转向哲学、甚至神学。 最早的双缝干涉实验是从单缝衍射实验开始的。早在17世纪,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即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与光的波长差不多的障碍物(如不透明物体的边缘、小孔、狭缝等)时,不再遵循直线传播,而是绕过障碍物的边缘(弯曲地向障碍物后方)继续传播。代表性的实验是“单缝衍射实验”,当光经过一条竖着的狭缝时,会发生衍射,在屏幕上看到的并不是一条竖着的亮纹,而是一条横着的亮带(见图3.2上图)。 “双缝干涉实验”是让一束光经过相距很近的两条狭缝后,投射到缝后的屏幕上。从“单缝实验”的结果来看,当两条缝的亮带在屏幕后重叠时,理论上应该会显示一条更亮的光带,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最终在屏幕上显示的却是一条条明暗相间的条纹。(图3.2下图) 图3.2:单缝衍射实验与双缝干涉实验 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因为在这些条纹的暗纹上,原来应该是有光的,但当两条缝的光重叠后,那些位置却没有光。这种现象用牛顿的微粒说似乎无法解释,托马斯·杨从水波的干涉里得到启发,提出:光是一种波,暗纹是光波互相干涉产生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革命永远是由极少数天才推动的。在“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的波动说后又过了一百年,一位天才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光的认知,并一脚踹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这位天才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1905年,物理学博士刚毕业的爱因斯坦发表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以光作为能量子即光量子的形式解释了光电效应。 通俗来讲,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束照在金属表面时,会使其发射出电子。这个现象非常奇特,本来电子被金属表面的原子束缚得老老实实,奇怪的是,一旦被一定光线照射时,这些电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想要脱离原子的束缚,四处逃窜。由于这种现象的主角是光与电子这两位“大佬”,因此大家就把它称之为光电效应。 在当时的认知中,光是一种波,波的强度即代表了能量。按理说,由于电子是被原子束缚在轨道上,光的强度越高,光子数量越多越密,就应该越容易将电子打出来。可实验结果证明,光是否能够在同种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取决于光的频率(赤橙黄绿青蓝紫光中,红光频率最低,紫光频率最高)而非强度。 电光火石之间,爱因斯坦忽然想到,如果光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一种可以分成一份一份的光量子呢?那么,问题刹那间迎刃而解。提高频率,单个光量子就越容易打出电子。换句话说,单个光量子的能量大于金属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就能够打出电子。提高光的强度,仅仅对应着提高光量子的数量,而只有与频率相关的能量才能够决定是否能够打出电子。 爱因斯坦这个离经叛道的天才想法与经典物理体系大相径庭,使“光微粒说”再度复活。但问题随之而来: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两种形式都有实验证据,似乎都对。摆在面前的困惑是:波和粒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光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波的特性?什么情况下又会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这个问题直到10多年后才被法国科学家路易·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解决。他在其物理学博士论文中提出了量子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图3.3) 图3.3:波粒二象性 回想一下,在高中物理学课本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纯”粒子和“纯”波动。前者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后者的典型例子则是光波。但是在量子的世界里,波粒二象性解决了这个“纯”粒子和“纯”波动的困扰。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有时能够表现出粒子性质,有时又能够表现出波动性质。 更为颠覆的是,已知包括光子在内的所有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具体表现出什么特性取决于我们是否观测,观测了就是粒子性,不观测就表现为波动性,这就是“观察者效应”。(图3.4) 图3.4:观察者效应 那光波是什么时候成为粒子的?一个被无数次科学实验证明的事实是:光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在被观察到的时候是粒子。也就是观测使波成为了粒子。换句话说,观测与否会影响到光子呈现的状态:不观测时,光子表现出模糊的波动态,而观测时,光子表现出确定的粒子态。 1927年,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基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该原理认为,其实相互矛盾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两者同时存在,互为补充,我们无法做到在验证一种特性的同时保证另一个特性不受到干扰或破坏。按照这一原理,量子就性质来说,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为突出两种性质中的一种性质而进行的实验或测量,只能牺牲另一种性质。比如,我们不可能同时测量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位置越确定,速度就越不确定。反之,速度越确定,位置就越不确定…… 后来,科学家尼尔斯·玻尔等人附议了这一结论,并解释说:光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其实人家本来就是波,并且无处不在,甚至可以随机出现在宇宙中的任何角落;当人们进行观测时,光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只是恰好出现在了我们观测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到微观粒子就在那里,使人们直接用肉眼看到微观粒子的粒子特性而不是波动性,这就是“波函数坍塌”(图3.5)。由于这个说法是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的成果,被称为“哥本哈根诠释”。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哥本哈根诠释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为量子理论中的概率特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和研究中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进而,玻尔还提出了“哥本哈根精神”,这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倡导了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 图3.5:“测量”后“波函数坍塌” 世界到底呈现何种模样,取决于我们是否观测,还测不准?这违背了人类的固有认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爱因斯坦显然无法接受这个说法:“当我们不看月亮时,难道月亮就不在那里吗?”认为这种“波函数坍塌”的解释真是“马后炮”,正如“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一样。其实物理学家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波函数坍塌”,只是根据观察结果推导出了“波函数坍塌”这样的结论,去解释微观粒子的诡异行为。...
第三章 二、波粒二象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光的世界,光子无处不在。从牛顿时代开始,光的性质问题就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当时科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牛顿所认为的光是微粒,另一种观点是胡克、惠更斯等人所认为的光是波。由于牛顿在物理学界统治性的地位和威望,使他的光微粒说盖过了光波动说,成为此后一百年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直到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以一个实验逆转了这种形势,使光波说替代微粒说成为了主流,这个实验就是堪称人类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实验之一,也是让物理学家们最抓狂的“双缝干涉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此诡异,以至于让物理学家们开始怀疑世界的真实性。这个实验也悄悄地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物理学的先驱们在研究后期都转向哲学、甚至神学。 最早的双缝干涉实验是从单缝衍射实验开始的。早在17世纪,科学家就已经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即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与光的波长差不多的障碍物(如不透明物体的边缘、小孔、狭缝等)时,不再遵循直线传播,而是绕过障碍物的边缘(弯曲地向障碍物后方)继续传播。代表性的实验是“单缝衍射实验”,当光经过一条竖着的狭缝时,会发生衍射,在屏幕上看到的并不是一条竖着的亮纹,而是一条横着的亮带(见图3.2上图)。 “双缝干涉实验”是让一束光经过相距很近的两条狭缝后,投射到缝后的屏幕上。从“单缝实验”的结果来看,当两条缝的亮带在屏幕后重叠时,理论上应该会显示一条更亮的光带,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最终在屏幕上显示的却是一条条明暗相间的条纹。(图3.2下图) 图3.2:单缝衍射实验与双缝干涉实验 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因为在这些条纹的暗纹上,原来应该是有光的,但当两条缝的光重叠后,那些位置却没有光。这种现象用牛顿的微粒说似乎无法解释,托马斯·杨从水波的干涉里得到启发,提出:光是一种波,暗纹是光波互相干涉产生的。 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革命永远是由极少数天才推动的。在“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的波动说后又过了一百年,一位天才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光的认知,并一脚踹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这位天才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1905年,物理学博士刚毕业的爱因斯坦发表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的论文,以光作为能量子即光量子的形式解释了光电效应。 通俗来讲,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束照在金属表面时,会使其发射出电子。这个现象非常奇特,本来电子被金属表面的原子束缚得老老实实,奇怪的是,一旦被一定光线照射时,这些电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想要脱离原子的束缚,四处逃窜。由于这种现象的主角是光与电子这两位“大佬”,因此大家就把它称之为光电效应。 在当时的认知中,光是一种波,波的强度即代表了能量。按理说,由于电子是被原子束缚在轨道上,光的强度越高,光子数量越多越密,就应该越容易将电子打出来。可实验结果证明,光是否能够在同种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取决于光的频率(赤橙黄绿青蓝紫光中,红光频率最低,紫光频率最高)而非强度。 电光火石之间,爱因斯坦忽然想到,如果光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一种可以分成一份一份的光量子呢?那么,问题刹那间迎刃而解。提高频率,单个光量子就越容易打出电子。换句话说,单个光量子的能量大于金属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就能够打出电子。提高光的强度,仅仅对应着提高光量子的数量,而只有与频率相关的能量才能够决定是否能够打出电子。 爱因斯坦这个离经叛道的天才想法与经典物理体系大相径庭,使“光微粒说”再度复活。但问题随之而来: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两种形式都有实验证据,似乎都对。摆在面前的困惑是:波和粒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光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波的特性?什么情况下又会表现出粒子的特性? 这个问题直到10多年后才被法国科学家路易·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解决。他在其物理学博士论文中提出了量子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图3.3) 图3.3:波粒二象性 回想一下,在高中物理学课本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纯”粒子和“纯”波动。前者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后者的典型例子则是光波。但是在量子的世界里,波粒二象性解决了这个“纯”粒子和“纯”波动的困扰。它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有时能够表现出粒子性质,有时又能够表现出波动性质。 更为颠覆的是,已知包括光子在内的所有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动性,具体表现出什么特性取决于我们是否观测,观测了就是粒子性,不观测就表现为波动性,这就是“观察者效应”。(图3.4) 图3.4:观察者效应 那光波是什么时候成为粒子的?一个被无数次科学实验证明的事实是:光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在被观察到的时候是粒子。也就是观测使波成为了粒子。换句话说,观测与否会影响到光子呈现的状态:不观测时,光子表现出模糊的波动态,而观测时,光子表现出确定的粒子态。 1927年,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基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该原理认为,其实相互矛盾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互补的,两者同时存在,互为补充,我们无法做到在验证一种特性的同时保证另一个特性不受到干扰或破坏。按照这一原理,量子就性质来说,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为突出两种性质中的一种性质而进行的实验或测量,只能牺牲另一种性质。比如,我们不可能同时测量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位置越确定,速度就越不确定。反之,速度越确定,位置就越不确定…… 后来,科学家尼尔斯·玻尔等人附议了这一结论,并解释说:光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其实人家本来就是波,并且无处不在,甚至可以随机出现在宇宙中的任何角落;当人们进行观测时,光子和电子等微观粒子只是恰好出现在了我们观测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到微观粒子就在那里,使人们直接用肉眼看到微观粒子的粒子特性而不是波动性,这就是“波函数坍塌”(图3.5)。由于这个说法是尼尔斯·玻尔和维尔纳·海森堡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的成果,被称为“哥本哈根诠释”。物理学界普遍认为,哥本哈根诠释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为量子理论中的概率特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和研究中都起着非常显著的作用。进而,玻尔还提出了“哥本哈根精神”,这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倡导了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 图3.5:“测量”后“波函数坍塌” 世界到底呈现何种模样,取决于我们是否观测,还测不准?这违背了人类的固有认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爱因斯坦显然无法接受这个说法:“当我们不看月亮时,难道月亮就不在那里吗?”认为这种“波函数坍塌”的解释真是“马后炮”,正如“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一样。其实物理学家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波函数坍塌”,只是根据观察结果推导出了“波函数坍塌”这样的结论,去解释微观粒子的诡异行为。...
第三章 量子的秘密 一、量子“空”性
是意识决定了微观粒子的行为, 甚至决定了物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前文说到,所有的存在都是基本粒子的集合体。基本粒子正是构成一切物体(包含人类在内)的基础。要研究这个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就要去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只有了解基本粒子的运动属性,才可能了解人类的秘密。 量子力学的诞生,就是研究基本粒子的学问,用来分析这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世界。 以身体为例,人的身体是由各式各样的细胞集合而成的,数量可能多达37兆。这些细胞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分子,分子中有更小的原子,比如碳、氢、氧、氮、磷、钙、钾。水分子——H2O,就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集合而成。 按理说,人是摸得着的“实体”生物,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也都认为原子是实心的。直到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才发现:原子其实是空心的。之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原子的内部(见图3.1)简直空得离谱,可以说99.9999%以上都是空的。 图3.1:原子核与电子 拿宇宙中最简单常见的氢原子举个例子。 氢原子半径约为0.037纳米(3.7 x 10-9厘米),它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半径大约为0.00000084纳米(8.4 x 10-14厘米),可以看到,氢原子的半径大约是其原子核半径的4.4万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如果氢原子相当于鸟巢体育场的话,原子核相当于球场中的一只小小的蚂蚁。 除了原子核以外,氢原子还有一个电子,由于观测水平的限制,科学家还很难准确给出电子的大小,只是提出电子的半径是不大于10-16厘米,是几乎没有体积的“点粒子”。电子的体积远远小于原子核,如果说原子核相当于球场上的一只蚂蚁,则电子就像一粒灰尘在球场上若隐若现地飞翔。不妨想象一下,鸟巢那么大的空间,除了一只蚂蚁,就只有一粒灰尘,原子的空旷程度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由数量众多的原子构成的,既然原子内部是空的,是不是万物本身也是空的呢?我们作为人,也是由无数的原子构成的,难道人类本身也是“空”的么? 佛家经常讲到“空”性,不过这个“空”,并非物理上的真空,不是不存在,什么都没有,而是万物体性本空,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事物本源之前“无”的状态。正因为“空”,才能造出世间万“有”,所以佛家语境叫“真空生妙有”。进而,心本来就具备“空”的功能,本是“空”性,所以才能以此功能造化万“有”,万物皆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现”。 科学已经证明,这个看起来空荡荡的量子世界,是一个以往物理法则完全无法适用的脱离常识的世界。这里化繁为简,以量子的发展史为脉络,介绍量子最基本的几个特性:叠加性、干涉性和纠缠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几个经典实验说起。
第三章 量子的秘密 一、量子“空”性
是意识决定了微观粒子的行为, 甚至决定了物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前文说到,所有的存在都是基本粒子的集合体。基本粒子正是构成一切物体(包含人类在内)的基础。要研究这个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就要去研究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只有了解基本粒子的运动属性,才可能了解人类的秘密。 量子力学的诞生,就是研究基本粒子的学问,用来分析这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世界。 以身体为例,人的身体是由各式各样的细胞集合而成的,数量可能多达37兆。这些细胞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分子,分子中有更小的原子,比如碳、氢、氧、氮、磷、钙、钾。水分子——H2O,就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集合而成。 按理说,人是摸得着的“实体”生物,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也都认为原子是实心的。直到19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才发现:原子其实是空心的。之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原子的内部(见图3.1)简直空得离谱,可以说99.9999%以上都是空的。 图3.1:原子核与电子 拿宇宙中最简单常见的氢原子举个例子。 氢原子半径约为0.037纳米(3.7 x 10-9厘米),它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半径大约为0.00000084纳米(8.4 x 10-14厘米),可以看到,氢原子的半径大约是其原子核半径的4.4万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如果氢原子相当于鸟巢体育场的话,原子核相当于球场中的一只小小的蚂蚁。 除了原子核以外,氢原子还有一个电子,由于观测水平的限制,科学家还很难准确给出电子的大小,只是提出电子的半径是不大于10-16厘米,是几乎没有体积的“点粒子”。电子的体积远远小于原子核,如果说原子核相当于球场上的一只蚂蚁,则电子就像一粒灰尘在球场上若隐若现地飞翔。不妨想象一下,鸟巢那么大的空间,除了一只蚂蚁,就只有一粒灰尘,原子的空旷程度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由数量众多的原子构成的,既然原子内部是空的,是不是万物本身也是空的呢?我们作为人,也是由无数的原子构成的,难道人类本身也是“空”的么? 佛家经常讲到“空”性,不过这个“空”,并非物理上的真空,不是不存在,什么都没有,而是万物体性本空,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事物本源之前“无”的状态。正因为“空”,才能造出世间万“有”,所以佛家语境叫“真空生妙有”。进而,心本来就具备“空”的功能,本是“空”性,所以才能以此功能造化万“有”,万物皆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现”。 科学已经证明,这个看起来空荡荡的量子世界,是一个以往物理法则完全无法适用的脱离常识的世界。这里化繁为简,以量子的发展史为脉络,介绍量子最基本的几个特性:叠加性、干涉性和纠缠性。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几个经典实验说起。
第二章 五、虫洞穿越
如前所述,在三维的世界里,绝大多数情况下,想探明高维或宇宙的边界几乎不可能。有没有能穿越维度的特例呢? 蚂蚁爬到食物面前,可食物却被小朋友拿走了,它不知道这是个恶作剧,抬头望天,悻悻而去。但蚂蚁也可能有短暂记忆,会恋恋不忘地在此地流连忘返,好像在等待食物再次“从天而降”。那么比蚂蚁先进得多的万物灵长——人类,到底有没有体感呢?进一步说,人类大脑的意识是属于几维的产物? 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做梦的时候,常常会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有时候你甚至可以一边“亲身”经历,一边“看”到自己的经历。三维物体怎么能进入“上帝视角”?这说明,我们大脑的意识至少可以达到四维,或者更高维度。在更高一级的维度上,意识可以随意穿越到任何时间点,而且在更高的维度空间里,时间也变得完全不同。有时很漫长的梦境演绎,在现实里可能仅仅过了很短的时间。在电影《盗梦空间》里,不同层次梦境中,时间被延长了数倍,比如现实的5分钟,在第一层梦境中是1个小时…… 同理,一个深度禅定的修行人或异能人士,也可以很“轻松”地穿越维度,但是如果要证明给“看不见”的旁观者,就几乎不可能,因为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只能从“科学”的角度,煞有介事地把它定义为“特异功能”或者“魔术表演”。 生而为人总是要经历的一些事,或早或晚。我们生活在一个肉眼所见极其有限的世界。拿我自己来说,我们家的长辈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父亲直至去世前都不肯相信这类“迷信”,但是在他离世以后以中阴身数次托梦于我们姐妹,并得到帮助…… 以上这些均为“体感”,证明高维的存在。在此,你可以掩卷回想一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来看看科学家如何解说:通过“虫洞”可以快速穿越维度。 “虫洞”(Wormhole)被定义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梁冬对话中科院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时,张教授举了一个二维空间“虫洞”的例子(与前例类似,但更直观):如果把食物放在一张A4纸下方,蚂蚁放在纸的上方,蚂蚁能闻到味道,但是无论如何穿越不了纸张,它唯一的选择就是沿着纸一直爬到边缘,再从反面爬过去,这样的距离其实是很远的;但是聪明的人不想让它那么折腾,就拿大头钉在食物上方扎一个洞,这样蚂蚁就可以穿过这个洞带来的“捷径”吃到食物,这就是二维空间看起来的“虫洞”了。 人为什么能设计这个“虫洞”?因为人是三维生物,我们看二维空间,一目了然,这个洞就是人类三维的创造在二维空间里的实现方式。同样,虽然我们感受不到四维空间,但是高维生物却能很轻易地“创造”出三维空间里类似的“虫洞”,于是,看似在三维空间里很长的距离,在四维空间里可以瞬间到达(图2.9)。再想象一下,如果这个距离以时间来测度,时间是一个可以变换方向的矢量,则向不同的方向走,时间会有各种不一样的变化,我们可以瞬间到达过去、甚至未来。这时候的时间,仿佛就被“折叠”了一般。这种场景,经常在“穿越剧”里演绎出来,通常的剧情是:主人公穿越到了过去,发现自己就是历史上的某个人,可是他已预知结局,总想尽力改变,但是任凭自己如何努力,也改写不了历史。 图2.9:虫洞想象 这里再次说明,人类实际上既不能向上“看到”四维以上的空间,也无法向下“看到”二维、一维。宇宙的法则把人类禁锢在三维空间内,我们感知的所有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大到天空、小到微尘,都是三维的事物。“虫洞”很可能确实存在,也被称为“维度裂缝”或“时空裂缝”,但是我们在三维世界里的“肉体载具”仅可能穿越到平行的三维空间,而没有办法直接到达其他维度。由于人的意识和灵魂具有高维能量的属性,因此异能人士的意识或某些人做梦时的意识可以穿越到其他维度。短时间的“魂穿”也常有发生,但是灵魂离体时间不能太久,类似于出马弟子“过阴”,在很多书籍中有描绘。 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虫洞,可以瞬间从三维直接穿越到五维甚至九维呢?这个虫洞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这样的通道在高维看来毫无难度。我们再大胆地猜测一下,为什么佛道很多修行,都强调在修行中提升能量?有没有一种可能,每一个维度的生命体的能量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佛在九重天,菩萨道在八维空间,神道在七维空间,仙道、天道、鬼道依次在向下的空间。每高一个维度对低维度的“观测”易如反掌,甚至可以完全“控制”下一个维度。就好像《西游记》里那个耳熟能详的片段:孙悟空无论翻了多少个筋斗云,都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只是因为,佛祖所在的维度比孙悟空高得太多。 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浅跳“诛仙台”的那一集么?“诛仙台”就好像从低维迅速到达高维的“虫洞”,白浅跳下“诛仙台”后不但没有生命危险,还“历劫飞升”(获得了更高的能量),从上仙变成了上神,等于又站上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为什么神仙们贵为高维生物,却要经常下凡体验?不妨大胆猜想,三维世界可能是高维生物修行的“道场”或者是“检验”修行成果的“道场”,比如下凡来“历个劫”,考过了就能够升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神仙们也有保护这个“道场”的共识,一直护佑着人间百姓,维持着人间秩序。在需要的时候,为了维护人间的阴阳平衡和引领正道,重量级的人物也会降临人世。传说中,佛与菩萨常常显化为王侯将相或化身高僧、平民救苦救难。比如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牟尼在人间的显化,妙善公主是观世音菩萨的显化,被称为妈祖的林默娘是九天玄女的显化,虚云法师是普贤菩萨的显化,古有嫘祖教人养蚕,今有袁隆平普及杂交水稻……姜子牙、刘伯温、袁天罡、特斯拉……,人类的发展,包括现代科技,从来都是由极少数天才靠“灵感”发明了“技术”而引领前行的,有没有可能,他们也都是与高维能够对接的凡人? 如果人的灵魂在“睡梦”中可以出窍,出马弟子可以“过阴”,乩童可以附体,就能证明高维和低维之间连接的“虫洞”是存在的。又或许在九维的角度看三维,完全可以做到一览无余,虫不虫洞其实无关紧要,但是前面强调过,低维是没有办法感知到高维的啊,所以这个通道对低维生命来讲看起来又是必须的。 同理,能够改变低维事物的必定是高维的生物。比如三维的人可以“创造”出零维、一维、二维的事物。你让一个一维的人画一条一维的线,就不可能,但三维世界创造二维事物却易如反掌。如此看来,身在三维的我们,也有可能是高维生物创造出来的生命么?三维看二维,就像人在看蚂蚁。四维看三维,我们就像蚂蚁?同样,五维看四维,六维看五维…… 如果佛在九维,看我们这些蝼蚁,是什么感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三维的我们看去,有道是“佛法无边”啊! 如果佛陀讲法不妄语,那么佛经中的时间,比如“劫”的计算,动辄千万年,是最让人扑朔迷离的。不妨大胆猜想,高维世界没有时间概念,哪怕有,每个维度计算时间的方式不一样。像很多仙侠剧、玄幻剧的剧情一般,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而且,高维的时间很可能可以“折叠”,或许高维修行千年再接受一次“天劫”考验,恰如短短几十年饱尝七苦八难的人间一世。 有没有可能,佛教关于“劫”的计算,既可以是时间,也可以不是时间。比如:《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也是“九九八十一劫”,过关即现世成佛。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住劫(分二十小劫)中的第九劫(现在世)成佛;《金刚经》中佛陀自告:“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也讲述了自己历无量劫后成佛…… 一劫在天地,可能需要千万年,在人间如能度过,也就是一世几十年。但是,“一劫”又不等于“一世”,如果“考核”不通过,一世枉费,“在劫难逃”。如此,佛经上的“时间”概念,也就能讲得通了。
第二章 五、虫洞穿越
如前所述,在三维的世界里,绝大多数情况下,想探明高维或宇宙的边界几乎不可能。有没有能穿越维度的特例呢? 蚂蚁爬到食物面前,可食物却被小朋友拿走了,它不知道这是个恶作剧,抬头望天,悻悻而去。但蚂蚁也可能有短暂记忆,会恋恋不忘地在此地流连忘返,好像在等待食物再次“从天而降”。那么比蚂蚁先进得多的万物灵长——人类,到底有没有体感呢?进一步说,人类大脑的意识是属于几维的产物? 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做梦的时候,常常会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有时候你甚至可以一边“亲身”经历,一边“看”到自己的经历。三维物体怎么能进入“上帝视角”?这说明,我们大脑的意识至少可以达到四维,或者更高维度。在更高一级的维度上,意识可以随意穿越到任何时间点,而且在更高的维度空间里,时间也变得完全不同。有时很漫长的梦境演绎,在现实里可能仅仅过了很短的时间。在电影《盗梦空间》里,不同层次梦境中,时间被延长了数倍,比如现实的5分钟,在第一层梦境中是1个小时…… 同理,一个深度禅定的修行人或异能人士,也可以很“轻松”地穿越维度,但是如果要证明给“看不见”的旁观者,就几乎不可能,因为旁观者无法“感同身受”,只能从“科学”的角度,煞有介事地把它定义为“特异功能”或者“魔术表演”。 生而为人总是要经历的一些事,或早或晚。我们生活在一个肉眼所见极其有限的世界。拿我自己来说,我们家的长辈都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父亲直至去世前都不肯相信这类“迷信”,但是在他离世以后以中阴身数次托梦于我们姐妹,并得到帮助…… 以上这些均为“体感”,证明高维的存在。在此,你可以掩卷回想一下,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来看看科学家如何解说:通过“虫洞”可以快速穿越维度。 “虫洞”(Wormhole)被定义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梁冬对话中科院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时,张教授举了一个二维空间“虫洞”的例子(与前例类似,但更直观):如果把食物放在一张A4纸下方,蚂蚁放在纸的上方,蚂蚁能闻到味道,但是无论如何穿越不了纸张,它唯一的选择就是沿着纸一直爬到边缘,再从反面爬过去,这样的距离其实是很远的;但是聪明的人不想让它那么折腾,就拿大头钉在食物上方扎一个洞,这样蚂蚁就可以穿过这个洞带来的“捷径”吃到食物,这就是二维空间看起来的“虫洞”了。 人为什么能设计这个“虫洞”?因为人是三维生物,我们看二维空间,一目了然,这个洞就是人类三维的创造在二维空间里的实现方式。同样,虽然我们感受不到四维空间,但是高维生物却能很轻易地“创造”出三维空间里类似的“虫洞”,于是,看似在三维空间里很长的距离,在四维空间里可以瞬间到达(图2.9)。再想象一下,如果这个距离以时间来测度,时间是一个可以变换方向的矢量,则向不同的方向走,时间会有各种不一样的变化,我们可以瞬间到达过去、甚至未来。这时候的时间,仿佛就被“折叠”了一般。这种场景,经常在“穿越剧”里演绎出来,通常的剧情是:主人公穿越到了过去,发现自己就是历史上的某个人,可是他已预知结局,总想尽力改变,但是任凭自己如何努力,也改写不了历史。 图2.9:虫洞想象 这里再次说明,人类实际上既不能向上“看到”四维以上的空间,也无法向下“看到”二维、一维。宇宙的法则把人类禁锢在三维空间内,我们感知的所有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大到天空、小到微尘,都是三维的事物。“虫洞”很可能确实存在,也被称为“维度裂缝”或“时空裂缝”,但是我们在三维世界里的“肉体载具”仅可能穿越到平行的三维空间,而没有办法直接到达其他维度。由于人的意识和灵魂具有高维能量的属性,因此异能人士的意识或某些人做梦时的意识可以穿越到其他维度。短时间的“魂穿”也常有发生,但是灵魂离体时间不能太久,类似于出马弟子“过阴”,在很多书籍中有描绘。 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个虫洞,可以瞬间从三维直接穿越到五维甚至九维呢?这个虫洞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这样的通道在高维看来毫无难度。我们再大胆地猜测一下,为什么佛道很多修行,都强调在修行中提升能量?有没有一种可能,每一个维度的生命体的能量等级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佛在九重天,菩萨道在八维空间,神道在七维空间,仙道、天道、鬼道依次在向下的空间。每高一个维度对低维度的“观测”易如反掌,甚至可以完全“控制”下一个维度。就好像《西游记》里那个耳熟能详的片段:孙悟空无论翻了多少个筋斗云,都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只是因为,佛祖所在的维度比孙悟空高得太多。 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浅跳“诛仙台”的那一集么?“诛仙台”就好像从低维迅速到达高维的“虫洞”,白浅跳下“诛仙台”后不但没有生命危险,还“历劫飞升”(获得了更高的能量),从上仙变成了上神,等于又站上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为什么神仙们贵为高维生物,却要经常下凡体验?不妨大胆猜想,三维世界可能是高维生物修行的“道场”或者是“检验”修行成果的“道场”,比如下凡来“历个劫”,考过了就能够升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神仙们也有保护这个“道场”的共识,一直护佑着人间百姓,维持着人间秩序。在需要的时候,为了维护人间的阴阳平衡和引领正道,重量级的人物也会降临人世。传说中,佛与菩萨常常显化为王侯将相或化身高僧、平民救苦救难。比如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牟尼在人间的显化,妙善公主是观世音菩萨的显化,被称为妈祖的林默娘是九天玄女的显化,虚云法师是普贤菩萨的显化,古有嫘祖教人养蚕,今有袁隆平普及杂交水稻……姜子牙、刘伯温、袁天罡、特斯拉……,人类的发展,包括现代科技,从来都是由极少数天才靠“灵感”发明了“技术”而引领前行的,有没有可能,他们也都是与高维能够对接的凡人? 如果人的灵魂在“睡梦”中可以出窍,出马弟子可以“过阴”,乩童可以附体,就能证明高维和低维之间连接的“虫洞”是存在的。又或许在九维的角度看三维,完全可以做到一览无余,虫不虫洞其实无关紧要,但是前面强调过,低维是没有办法感知到高维的啊,所以这个通道对低维生命来讲看起来又是必须的。 同理,能够改变低维事物的必定是高维的生物。比如三维的人可以“创造”出零维、一维、二维的事物。你让一个一维的人画一条一维的线,就不可能,但三维世界创造二维事物却易如反掌。如此看来,身在三维的我们,也有可能是高维生物创造出来的生命么?三维看二维,就像人在看蚂蚁。四维看三维,我们就像蚂蚁?同样,五维看四维,六维看五维…… 如果佛在九维,看我们这些蝼蚁,是什么感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三维的我们看去,有道是“佛法无边”啊! 如果佛陀讲法不妄语,那么佛经中的时间,比如“劫”的计算,动辄千万年,是最让人扑朔迷离的。不妨大胆猜想,高维世界没有时间概念,哪怕有,每个维度计算时间的方式不一样。像很多仙侠剧、玄幻剧的剧情一般,天上一天、人间一年。而且,高维的时间很可能可以“折叠”,或许高维修行千年再接受一次“天劫”考验,恰如短短几十年饱尝七苦八难的人间一世。 有没有可能,佛教关于“劫”的计算,既可以是时间,也可以不是时间。比如:《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考验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也是“九九八十一劫”,过关即现世成佛。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住劫(分二十小劫)中的第九劫(现在世)成佛;《金刚经》中佛陀自告:“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里也讲述了自己历无量劫后成佛…… 一劫在天地,可能需要千万年,在人间如能度过,也就是一世几十年。但是,“一劫”又不等于“一世”,如果“考核”不通过,一世枉费,“在劫难逃”。如此,佛经上的“时间”概念,也就能讲得通了。
第二章 四、N维空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宋 青原行思 刘丰老师在解说维度的时候用投影做比喻,他说:“低维是高维的投影”。一维是二维的投影,比如一张照片,它的投影就是一条线,在一维看来这条线是唯一的;二维是三维的投影,比如一张人物照片,它就是这个人的投影,在二维看来这个三维投影是唯一的。如果该推理成立,则三维是四维的投影,我们作为三维的生物,也只能看到四维的唯一投影(或者截面)。所以,我们在三维世界里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只能看到当下的你、我、他和此时此刻的世界(图2.7)。 图2.7:低维是高维的投影 二维世界里,钟情于食物的蚂蚁,不可能知道有人在观察它们,或者即将要面临灾难。局限于三维生命的我们,觉得看到和经历的都是“唯一”的,其实在高维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假象”,这就是佛家讲的“着相”。人们很有可能沦为钟情事物的奴隶:喜欢钱的人,成了赚钱的机器;留恋感情的人,成为情感的奴隶。只有在觉悟提升和进入更高维的空间,回头再来看三维世界的自己,才领悟到原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只有当我们知道所有三维的呈现,都是内在认知的投影,决心去祛除这些内在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高维,用直接颠覆内在的方式对现实进行改写,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 在三维空间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既清晰又简单,就是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而每个人生命过程的呈现状态不同,有些人开心幸福、有些人异常痛苦、有些人事业有成、有些人碌碌无为,构成了芸芸众生。当进入到高维空间,再回头来看现世这个生命的时候,会通透和简单很多,很多现实中我们认为是按照顺序发生的事,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高维空间看,其实整个过程和经历都是注定或必然的。 同理,四维是五维的投影,五维是六维的投影…… 是什么样的呢? 还是这只蚂蚁和这张纸,我们把蚂蚁放在纸的一端,在纸的另一端放上食物,这时,蚂蚁要吃到食物需要走完这整张纸。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张纸卷起来成为一个圆柱呢?这个圆柱,就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物体,蚂蚁只需要走过纸张接缝的位置(传说中的“虫洞”),就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是说,把二维空间弯曲,就得到了三维空间。 如果,时间是已知宇宙最神奇的一个变量,那么,来猜测一下四维以上的空间。 (以下内容,纯属想象) 如果从零维到三维,我们遵循了点、线、面、体的升级,而四维、五维、六维则重新回到了这一升级顺序。不同的是,三维中的那个“体”变成了下一次循环的起“点”(投影),四维空间,我们可以在“线”(时间线)上穿梭。 在四维空间里,时间可以任意弯曲(折叠),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和未来,只不过无法改变它们。也就是说,四维空间给每一个个体仿佛添加了一个时间轴,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也无法改变。打个具象的比喻:一维空间是植物,它看不到蚂蚁;二维空间是蚂蚁,它看不到人类;三维空间是人类,人看不到鬼;四维空间是鬼,鬼能看到人,但无法变回人去改变过去和未来。 再打一个比方,四维空间,就好比你坐在一个球面镜体的中心,你看向四面八方,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外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影)。而镜子又反射和映照了N个镜面像,这些层层叠叠的人都是你,远近而已,投影面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四维空间里,我们可以瞬间达到“时间线”上任何一个点,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时间段的自己。但是,这时的时间线只有一条。举个例子,你出生,然后努力读书,初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那么四维空间里你能看到的就是从出生到成为教师这条时间线上的你。站在四维的空间里,你可以回望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或者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眼前。 这可以解释,很多人在濒死体验时,灵魂可以“看”到自己往昔的一幕幕,如同放电影一般呈现;也可以解释,冥府“孽镜台前无好人”,世人的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所思作为,高维都可以清晰记录。 现在,我们在四维的时间线的基础上,再加一条(或多条)时间线和原来的时间线交叉(交叉的线就是“面”),五维空间就出现了。 在五维空间中,由于时间线是重叠(或者交叉)的,你可以看到不同选择下,未来不同的结局。回到这个例子,如果你初中毕业以后没有选择读高中、上大学,而是直接选择经商,后来成为了个体户,那么四维空间里你能看到的就是经商这条时间线上的你。而在五维空间里,你可以同时看到成为教师的你,和成为个体户的你。所以,五维空间的生物可以看到四维空间上发生的所有事情,看到了一个人的所有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所有结果。 知道了这些选择带来的结局不同,你可以沿着四维移动,改变四维的选择来达到不同的结果。当你改变了当下的选择的时候,你可能就踏上了不同的时间线,将来的结局也就改变了。这看起来就是,每一种选择都自成因果,产生一条完全不同的时间线,达到不同版本的未来。 图2.8:五维空间,不同选择的结果不同 这幅画面,就像一棵“生命树”,或者可以称之为“未来树”(图2.8)。未来不是即定的,是当下就可以改变的:当下的每一种选择,都很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你能有机会站在高维“上帝的视角”,看到成为教师要比成为个体户的结局好很多,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教师。只不过,这些职业、婚姻、家庭等人生选择至关重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看似被“规则”要求顺从人的“业力”牵引和因果安排,故而,“天机不可泄露”。 六维空间是什么样的?还记得蚂蚁君那个例子,怎么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级么?是的,把二维空间弯曲以后,我们会从“面”得到“体”。 在五维空间任何一个改变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但是你无法确保你回到过去所有的努力改变都能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因为还需要时间的流逝。但是在六维空间,你不用等待时间,可以直接“走过接缝的位置”到达结果。也就是说,你不用做选择,也不用经历自己的人生旅途,就可以选择直接去往最有利于自己命运的道路,直接体验结果。你可以回到初中的你,直接选择上高中大学的你,直接成为教师的你。 七维空间呢?对于七维空间来讲,之前的六维空间的可能又变成了一个“点”,七维空间可以瞬间到达六维的无数点。回到上面的例子,初中毕业的你,不可能只有两种选择,而是近乎无限。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塑造出一个特有的你,所以,你可以成为任何一种你。换句话来说,如果你的出生是一个起点,所有的时间线都从这个点向外辐射,数量是无穷大。最后,七维空间里,可能包含了你出生后开始的无限种可能。 八维空间里,你可能不一定还是“你”,你本身就包含无限多种可能,这些无穷多种可能都与七维的你相交(“线”的相交是“面”)。八维的“面”卷曲可以变成九维(“体”)。 最后,在九维空间里,八维空间里所有的可能都可以瞬间知悉和到达,这个维度,既是“体”,也可以想象成一个“点”,这个点包含了所有的宇宙信息,它包含了所有的时间线和所有的可能面,所有的所有……这个概念,叫“全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整个宇宙空间,实际上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存在状态。我们后面再展开。...
第二章 四、N维空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宋 青原行思 刘丰老师在解说维度的时候用投影做比喻,他说:“低维是高维的投影”。一维是二维的投影,比如一张照片,它的投影就是一条线,在一维看来这条线是唯一的;二维是三维的投影,比如一张人物照片,它就是这个人的投影,在二维看来这个三维投影是唯一的。如果该推理成立,则三维是四维的投影,我们作为三维的生物,也只能看到四维的唯一投影(或者截面)。所以,我们在三维世界里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只能看到当下的你、我、他和此时此刻的世界(图2.7)。 图2.7:低维是高维的投影 二维世界里,钟情于食物的蚂蚁,不可能知道有人在观察它们,或者即将要面临灾难。局限于三维生命的我们,觉得看到和经历的都是“唯一”的,其实在高维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假象”,这就是佛家讲的“着相”。人们很有可能沦为钟情事物的奴隶:喜欢钱的人,成了赚钱的机器;留恋感情的人,成为情感的奴隶。只有在觉悟提升和进入更高维的空间,回头再来看三维世界的自己,才领悟到原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只有当我们知道所有三维的呈现,都是内在认知的投影,决心去祛除这些内在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站在高维,用直接颠覆内在的方式对现实进行改写,这就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 在三维空间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既清晰又简单,就是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而每个人生命过程的呈现状态不同,有些人开心幸福、有些人异常痛苦、有些人事业有成、有些人碌碌无为,构成了芸芸众生。当进入到高维空间,再回头来看现世这个生命的时候,会通透和简单很多,很多现实中我们认为是按照顺序发生的事,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高维空间看,其实整个过程和经历都是注定或必然的。 同理,四维是五维的投影,五维是六维的投影…… 是什么样的呢? 还是这只蚂蚁和这张纸,我们把蚂蚁放在纸的一端,在纸的另一端放上食物,这时,蚂蚁要吃到食物需要走完这整张纸。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张纸卷起来成为一个圆柱呢?这个圆柱,就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物体,蚂蚁只需要走过纸张接缝的位置(传说中的“虫洞”),就到达了目的地。这就是说,把二维空间弯曲,就得到了三维空间。 如果,时间是已知宇宙最神奇的一个变量,那么,来猜测一下四维以上的空间。 (以下内容,纯属想象) 如果从零维到三维,我们遵循了点、线、面、体的升级,而四维、五维、六维则重新回到了这一升级顺序。不同的是,三维中的那个“体”变成了下一次循环的起“点”(投影),四维空间,我们可以在“线”(时间线)上穿梭。 在四维空间里,时间可以任意弯曲(折叠),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和未来,只不过无法改变它们。也就是说,四维空间给每一个个体仿佛添加了一个时间轴,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也无法改变。打个具象的比喻:一维空间是植物,它看不到蚂蚁;二维空间是蚂蚁,它看不到人类;三维空间是人类,人看不到鬼;四维空间是鬼,鬼能看到人,但无法变回人去改变过去和未来。 再打一个比方,四维空间,就好比你坐在一个球面镜体的中心,你看向四面八方,其实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影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外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影)。而镜子又反射和映照了N个镜面像,这些层层叠叠的人都是你,远近而已,投影面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四维空间里,我们可以瞬间达到“时间线”上任何一个点,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时间段的自己。但是,这时的时间线只有一条。举个例子,你出生,然后努力读书,初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教师,那么四维空间里你能看到的就是从出生到成为教师这条时间线上的你。站在四维的空间里,你可以回望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或者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眼前。 这可以解释,很多人在濒死体验时,灵魂可以“看”到自己往昔的一幕幕,如同放电影一般呈现;也可以解释,冥府“孽镜台前无好人”,世人的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的所思作为,高维都可以清晰记录。 现在,我们在四维的时间线的基础上,再加一条(或多条)时间线和原来的时间线交叉(交叉的线就是“面”),五维空间就出现了。 在五维空间中,由于时间线是重叠(或者交叉)的,你可以看到不同选择下,未来不同的结局。回到这个例子,如果你初中毕业以后没有选择读高中、上大学,而是直接选择经商,后来成为了个体户,那么四维空间里你能看到的就是经商这条时间线上的你。而在五维空间里,你可以同时看到成为教师的你,和成为个体户的你。所以,五维空间的生物可以看到四维空间上发生的所有事情,看到了一个人的所有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所有结果。 知道了这些选择带来的结局不同,你可以沿着四维移动,改变四维的选择来达到不同的结果。当你改变了当下的选择的时候,你可能就踏上了不同的时间线,将来的结局也就改变了。这看起来就是,每一种选择都自成因果,产生一条完全不同的时间线,达到不同版本的未来。 图2.8:五维空间,不同选择的结果不同 这幅画面,就像一棵“生命树”,或者可以称之为“未来树”(图2.8)。未来不是即定的,是当下就可以改变的:当下的每一种选择,都很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你能有机会站在高维“上帝的视角”,看到成为教师要比成为个体户的结局好很多,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教师。只不过,这些职业、婚姻、家庭等人生选择至关重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因此看似被“规则”要求顺从人的“业力”牵引和因果安排,故而,“天机不可泄露”。 六维空间是什么样的?还记得蚂蚁君那个例子,怎么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升级么?是的,把二维空间弯曲以后,我们会从“面”得到“体”。 在五维空间任何一个改变都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但是你无法确保你回到过去所有的努力改变都能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因为还需要时间的流逝。但是在六维空间,你不用等待时间,可以直接“走过接缝的位置”到达结果。也就是说,你不用做选择,也不用经历自己的人生旅途,就可以选择直接去往最有利于自己命运的道路,直接体验结果。你可以回到初中的你,直接选择上高中大学的你,直接成为教师的你。 七维空间呢?对于七维空间来讲,之前的六维空间的可能又变成了一个“点”,七维空间可以瞬间到达六维的无数点。回到上面的例子,初中毕业的你,不可能只有两种选择,而是近乎无限。你的每一个决定都在塑造出一个特有的你,所以,你可以成为任何一种你。换句话来说,如果你的出生是一个起点,所有的时间线都从这个点向外辐射,数量是无穷大。最后,七维空间里,可能包含了你出生后开始的无限种可能。 八维空间里,你可能不一定还是“你”,你本身就包含无限多种可能,这些无穷多种可能都与七维的你相交(“线”的相交是“面”)。八维的“面”卷曲可以变成九维(“体”)。 最后,在九维空间里,八维空间里所有的可能都可以瞬间知悉和到达,这个维度,既是“体”,也可以想象成一个“点”,这个点包含了所有的宇宙信息,它包含了所有的时间线和所有的可能面,所有的所有……这个概念,叫“全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整个宇宙空间,实际上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存在状态。我们后面再展开。...
第二章 三、时间和空间
物理世界的所有存在,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在我们的认知里,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坐标轴前进,当下这一秒经历了就一去不复返。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让世人珍惜时间。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或高于三维),我们所处的空间,就是三维空间。“维”(Dimension)字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完全地加以量度”,有几维就必须用几个量来量度。在三维空间里,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这个三维空间里不存在任何没有长、宽、高的事物,所以在三维空间里,我们人眼看不到任何不属于三维空间的事物。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维、二维和超过三维的生命体,不在人眼可视的范围内。至于是不是存在,科学难以判定。 我国古代把时空叫做宇宙,所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四方上下就是指空间中的四面八方,往古来今就是指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老祖宗们相信,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它是万物的总称。 说到这里,或许宇宙中从来不存在时间,对“时间”的测量认定完全是地球人在三维空间的发明。我们定义了地球上的“一年”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4小时,并命名为“时间”。在宇宙看来,时间就是空间里的一个维度而已,而这个空间并不仅仅是三维,还可能是四维、五维、六维……甚至N维,佛法说有大梵天、忉利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等“三十三重天”,这究竟有多少维,不得而知了。 假设时间是一个维度的话,在高一个维度的四维空间,时间就会成为又一个矢量(数学中称为向量),而且这个矢量上的每个点你都可以轻易到达,也就是时间是可变的。正像施一公教授说的:“我今天在这儿演讲,你认为我演讲完了以后信息消失了吗?没有。因为很简单,如果你超光速追踪,你一定可以看到我十年之前的演讲。” 如果时间是可以随意到达的变量的话,在三维空间里,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时间,在四维以上的空间,就很可能是个“可视化”的存在,如同在三维里我们能够清晰可见的长、宽、高。于是,尽管我们自身未必记录或记得,但站在高维,人类在整个时间的长河里,宇宙间发生的万事万物都被记录在其中,甚至可以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2.6是一个想象图:零维是一个点;一维是一条线,就是一个变量,由无数个点组成,数学里可以用X轴来表示,在数轴上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二维是一个面,由X和Y两个变量构成,二维由无数条线组成,比如我们看到的图片或者相片;到了三维空间,就出现了X、Y、Z三个变量,这就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三维立体空间。到了高维,可能会是一种无限“套娃”的感觉,谁也无法在三维的世界里“刻画”高维空间的“外貌”。 图2.6:从一维到五维(四维、五维纯属想象) 身在三维世界的人为什么感受不到四维空间呢?我们猜测:高维可以对低维做到绝对的“隐身”。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人类,只具备(或者只能呈现出)三维的思维认知能力和身体感知能力。 经常用来类比的典型案例是只能“认知”二维空间的蚂蚁一类的爬行动物。举个例子,小朋友把蚂蚁放在一张纸上,在它的不远处放一粒食物,蚂蚁闻到味道就向食物爬过去,可是等它快爬到的时候,小朋友把这个食物取走了,这时蚂蚁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任凭它怎样在原地打转也不知道是三维空间里的小朋友玩了一个恶作剧。 同理,如果高维空间是确定存在的,人类是不是好比这只小蚂蚁: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是可以被高维感知的,但始终被“观察”的我们毫无觉察;就连我们的一举一动,很有可能都是被高维空间提前“设计”过的,能不能达到目标也早就被“注定”好了,可是绝大多数人却完全感觉不到这些举头三尺的“神明”,仿佛“隐身”一般的存在。 《地球》这本书籍有一段话,来形容我们居住的这个像“磁泡”一样的星球: 我们住在一串泡泡里,它们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套。地球的势力范围之外,是由太阳主宰的更大的泡泡。而那个大泡泡之外则是彼此重叠的多个泡泡,他们是很久很久以前由恒星或超新星爆炸产生的碎片不断膨胀而形成的。所有这些泡泡都存在于我们的银河系中,银河系则是已知的宇宙之中诸多星系所组成的超星团的一员,而这个超星团本身,可能只是诸多世界的量子泡沫中的一个泡泡而已。
第二章 三、时间和空间
物理世界的所有存在,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在我们的认知里,时间的流逝总是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坐标轴前进,当下这一秒经历了就一去不复返。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让世人珍惜时间。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或高于三维),我们所处的空间,就是三维空间。“维”(Dimension)字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完全地加以量度”,有几维就必须用几个量来量度。在三维空间里,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和上下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这个三维空间里不存在任何没有长、宽、高的事物,所以在三维空间里,我们人眼看不到任何不属于三维空间的事物。也就是说,如果有一维、二维和超过三维的生命体,不在人眼可视的范围内。至于是不是存在,科学难以判定。 我国古代把时空叫做宇宙,所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四方上下就是指空间中的四面八方,往古来今就是指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老祖宗们相信,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它是万物的总称。 说到这里,或许宇宙中从来不存在时间,对“时间”的测量认定完全是地球人在三维空间的发明。我们定义了地球上的“一年”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4小时,并命名为“时间”。在宇宙看来,时间就是空间里的一个维度而已,而这个空间并不仅仅是三维,还可能是四维、五维、六维……甚至N维,佛法说有大梵天、忉利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等“三十三重天”,这究竟有多少维,不得而知了。 假设时间是一个维度的话,在高一个维度的四维空间,时间就会成为又一个矢量(数学中称为向量),而且这个矢量上的每个点你都可以轻易到达,也就是时间是可变的。正像施一公教授说的:“我今天在这儿演讲,你认为我演讲完了以后信息消失了吗?没有。因为很简单,如果你超光速追踪,你一定可以看到我十年之前的演讲。” 如果时间是可以随意到达的变量的话,在三维空间里,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时间,在四维以上的空间,就很可能是个“可视化”的存在,如同在三维里我们能够清晰可见的长、宽、高。于是,尽管我们自身未必记录或记得,但站在高维,人类在整个时间的长河里,宇宙间发生的万事万物都被记录在其中,甚至可以同时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2.6是一个想象图:零维是一个点;一维是一条线,就是一个变量,由无数个点组成,数学里可以用X轴来表示,在数轴上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二维是一个面,由X和Y两个变量构成,二维由无数条线组成,比如我们看到的图片或者相片;到了三维空间,就出现了X、Y、Z三个变量,这就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三维立体空间。到了高维,可能会是一种无限“套娃”的感觉,谁也无法在三维的世界里“刻画”高维空间的“外貌”。 图2.6:从一维到五维(四维、五维纯属想象) 身在三维世界的人为什么感受不到四维空间呢?我们猜测:高维可以对低维做到绝对的“隐身”。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里的人类,只具备(或者只能呈现出)三维的思维认知能力和身体感知能力。 经常用来类比的典型案例是只能“认知”二维空间的蚂蚁一类的爬行动物。举个例子,小朋友把蚂蚁放在一张纸上,在它的不远处放一粒食物,蚂蚁闻到味道就向食物爬过去,可是等它快爬到的时候,小朋友把这个食物取走了,这时蚂蚁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任凭它怎样在原地打转也不知道是三维空间里的小朋友玩了一个恶作剧。 同理,如果高维空间是确定存在的,人类是不是好比这只小蚂蚁: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是可以被高维感知的,但始终被“观察”的我们毫无觉察;就连我们的一举一动,很有可能都是被高维空间提前“设计”过的,能不能达到目标也早就被“注定”好了,可是绝大多数人却完全感觉不到这些举头三尺的“神明”,仿佛“隐身”一般的存在。 《地球》这本书籍有一段话,来形容我们居住的这个像“磁泡”一样的星球: 我们住在一串泡泡里,它们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套。地球的势力范围之外,是由太阳主宰的更大的泡泡。而那个大泡泡之外则是彼此重叠的多个泡泡,他们是很久很久以前由恒星或超新星爆炸产生的碎片不断膨胀而形成的。所有这些泡泡都存在于我们的银河系中,银河系则是已知的宇宙之中诸多星系所组成的超星团的一员,而这个超星团本身,可能只是诸多世界的量子泡沫中的一个泡泡而已。
第二章 二、电磁力与磁场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力,主要是引力和电磁力。前者是大家熟知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每个粒子都会以一种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且与它们中心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吸引宇宙中所有其他粒子。人类能感受到重力,就是由于受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不过,除了在南北极,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物体,其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因为万有引力是地球本身的引力,而重力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再加上万有引力(见图2.3,参考“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看做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的万有引力)。 图2.3:万有引力与重力的不同 显然,引力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电子会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原子;各种原子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组成各种物体,这其实都是电磁力在起作用。常见的推力、拉力、支持力、弹力、摩擦力等等,都有一个显著的共性,为“接触力”,皆可以用电磁力来概括。 电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指带电的粒子或带电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两个静止的带电粒子之间的作用力由与引力定律有些相似的库仑定律支配着。库仑定律(Coulombs law)说: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相斥或相吸,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磁力比引力大得多,例如两个相邻质子之间的电磁力可达102N,是它们之间万有引力(10-34N)的1036倍。可以看到,不管引力还是电磁力,都是距离越大,力的作用越小。 电磁力无处不在。如果没有电磁力,我们将失去对世界的所有感知。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是基于电磁力的,因为光和声本质是电磁波。味觉和嗅觉是化学感应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电磁力下的电子交换。 触觉与分子间力更紧密相关。从物理角度来看,我们从未真正“接触”过任何东西。当我们触摸皮肤时获得的感觉,无非是组成皮肤的原子之间产生的电磁力引起物体分子与我们皮肤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使皮肤变形,并刺激感觉神经元,最终形成触觉感知。拿“推桌子”的行为举例:人和桌子都由无数分子组成,宏观上,手通过接触桌子推动了桌子,微观上则是组成手的分子不断靠近组成桌子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这样,当这些分子、原子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电磁力,这些力的作用形成了我们宏观上感觉到的推力、拉力、弹力、摩擦力等。 磁场(Magnetic field)是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磁场是由运动着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具有粒子的辐射特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磁体周围均存在磁场,且磁体间不用通过物理层面接触,即可以磁场作为媒介相互作用。地球上的物体皆由原子组成,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电流,由电流产生磁性,皆为磁体,也就具备了“创造”或“感受”磁场的能力。 电磁力还是驱动整个地球的引擎。在地表下数千公里的地方,由于液态金属的流动产生电流,形成了强烈的磁场,包围了整个地球,这个过程使地球的两极获得正电荷和负电荷,让地球变成一个巨大的电磁体。地球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正好相反,磁极与地轴之间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早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磁偏角“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但是,磁偏角正不断地发生缓慢变化。 人类对于地磁场的早期认识,来源于天然磁石(铁、镍、钴等)和磁针的指极性。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磁针的指极性是由于地球的北磁极(磁性为S极)吸引着磁针的N极,地球的南磁极(磁性为N极)吸引着磁针的S极。(见图2.4) 图2.4:地球磁场 磁现象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物理现象之一。早在1746年,英国物理学家就用对比实验证明了如果有磁场的增强(电的作用下),两株石榴树在对比下,得到“电”作用的石榴树会长得更快更大。之后,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对此“电力栽培”(electro-culture)乐此不疲,在数不清的水果、蔬菜、树木、花草上做了基于精确测量与对比的科学实验,更详尽的对比实验和历史实验索引可以参见《用电来种庄稼和植物》。在国内,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创建了一个电场,以便向植物输送电力,并将实验结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在更早的年份里,科学家们在对比植株里插入的是水银灯(mercury vapour lamp)。这些在土豆、草莓、向日葵等作物、植物上做的实验,也无一例外地呈现“显著”变化:土豆长势迅速,草莓出现多瓣,向日葵超级高大…… 难道水银灯也会发电?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将水银放入圆形器皿内,将磁铁靠近,器皿内的水银会高速旋转;当把磁铁放进水银器皿内,磁铁自身会高速旋转。这至少解释了一个可能性:水银会与磁场发生作用,而产生更强的磁场。而绕线圈的做法,当然不是给植物直接充电,而是在承认植物受到地磁场作用的前提下,用在特定部位绕线圈的做法来增强植物周围的磁场,以此来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图2.5)当然,这个想法,可能也源自同时代的特斯拉线圈(Tesla Coil)。 人生天地间,与大自然实为一体。人体与磁场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这些磁波会对人类的大脑和脏器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不但受磁场的作用,甚至在人体内,伴随着生命活动,一些组织和器官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磁场。中华老祖宗们早在2300多年前,就将利用磁场防病治病写入了《吕氏春秋》,扁鹊、孙思邈、李时珍、葛洪等历代名医均有磁石外用或内服的记载。 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一度很火的“磁化杯”,还有经常在农村向老人“推销”的磁疗产品,比如睡觉就可以“治病”的磁疗床、磁疗枕,是相似的道理。它的科学性有待科学验证,作者不敢妄加证实,但是,在此提醒:首先,这些民间“磁疗”的产品大多没有通过相关部门认定或医学验证;其次,所谓“磁疗”作用可能在推销中被夸大,性价比很低,消费者谨防人财两空;再次,地磁场和人体磁场都是有方向的,切莫背道而驰。 图2.5:利用磁场促进植物生长
第二章 二、电磁力与磁场
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力,主要是引力和电磁力。前者是大家熟知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每个粒子都会以一种与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且与它们中心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力吸引宇宙中所有其他粒子。人类能感受到重力,就是由于受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不过,除了在南北极,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物体,其重力并不等于万有引力。因为万有引力是地球本身的引力,而重力是物体本身的质量再加上万有引力(见图2.3,参考“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看做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和重力合成的万有引力)。 图2.3:万有引力与重力的不同 显然,引力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电子会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原子;各种原子又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组成各种物体,这其实都是电磁力在起作用。常见的推力、拉力、支持力、弹力、摩擦力等等,都有一个显著的共性,为“接触力”,皆可以用电磁力来概括。 电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指带电的粒子或带电的物体间的作用力。两个静止的带电粒子之间的作用力由与引力定律有些相似的库仑定律支配着。库仑定律(Coulombs law)说: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相斥或相吸,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磁力比引力大得多,例如两个相邻质子之间的电磁力可达102N,是它们之间万有引力(10-34N)的1036倍。可以看到,不管引力还是电磁力,都是距离越大,力的作用越小。 电磁力无处不在。如果没有电磁力,我们将失去对世界的所有感知。人类的视觉和听觉是基于电磁力的,因为光和声本质是电磁波。味觉和嗅觉是化学感应器,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电磁力下的电子交换。 触觉与分子间力更紧密相关。从物理角度来看,我们从未真正“接触”过任何东西。当我们触摸皮肤时获得的感觉,无非是组成皮肤的原子之间产生的电磁力引起物体分子与我们皮肤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使皮肤变形,并刺激感觉神经元,最终形成触觉感知。拿“推桌子”的行为举例:人和桌子都由无数分子组成,宏观上,手通过接触桌子推动了桌子,微观上则是组成手的分子不断靠近组成桌子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这样,当这些分子、原子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电磁力,这些力的作用形成了我们宏观上感觉到的推力、拉力、弹力、摩擦力等。 磁场(Magnetic field)是传递实物间磁力作用的场。磁场是由运动着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具有粒子的辐射特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磁体周围均存在磁场,且磁体间不用通过物理层面接触,即可以磁场作为媒介相互作用。地球上的物体皆由原子组成,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电流,由电流产生磁性,皆为磁体,也就具备了“创造”或“感受”磁场的能力。 电磁力还是驱动整个地球的引擎。在地表下数千公里的地方,由于液态金属的流动产生电流,形成了强烈的磁场,包围了整个地球,这个过程使地球的两极获得正电荷和负电荷,让地球变成一个巨大的电磁体。地球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正好相反,磁极与地轴之间存在一个偏角,称为磁偏角。早在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磁偏角“常微偏东,不全南也”,但是,磁偏角正不断地发生缓慢变化。 人类对于地磁场的早期认识,来源于天然磁石(铁、镍、钴等)和磁针的指极性。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磁针的指极性是由于地球的北磁极(磁性为S极)吸引着磁针的N极,地球的南磁极(磁性为N极)吸引着磁针的S极。(见图2.4) 图2.4:地球磁场 磁现象是最早被人类认识的物理现象之一。早在1746年,英国物理学家就用对比实验证明了如果有磁场的增强(电的作用下),两株石榴树在对比下,得到“电”作用的石榴树会长得更快更大。之后,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对此“电力栽培”(electro-culture)乐此不疲,在数不清的水果、蔬菜、树木、花草上做了基于精确测量与对比的科学实验,更详尽的对比实验和历史实验索引可以参见《用电来种庄稼和植物》。在国内,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创建了一个电场,以便向植物输送电力,并将实验结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在更早的年份里,科学家们在对比植株里插入的是水银灯(mercury vapour lamp)。这些在土豆、草莓、向日葵等作物、植物上做的实验,也无一例外地呈现“显著”变化:土豆长势迅速,草莓出现多瓣,向日葵超级高大…… 难道水银灯也会发电?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将水银放入圆形器皿内,将磁铁靠近,器皿内的水银会高速旋转;当把磁铁放进水银器皿内,磁铁自身会高速旋转。这至少解释了一个可能性:水银会与磁场发生作用,而产生更强的磁场。而绕线圈的做法,当然不是给植物直接充电,而是在承认植物受到地磁场作用的前提下,用在特定部位绕线圈的做法来增强植物周围的磁场,以此来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图2.5)当然,这个想法,可能也源自同时代的特斯拉线圈(Tesla Coil)。 人生天地间,与大自然实为一体。人体与磁场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这些磁波会对人类的大脑和脏器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不但受磁场的作用,甚至在人体内,伴随着生命活动,一些组织和器官内也会产生微弱的磁场。中华老祖宗们早在2300多年前,就将利用磁场防病治病写入了《吕氏春秋》,扁鹊、孙思邈、李时珍、葛洪等历代名医均有磁石外用或内服的记载。 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一度很火的“磁化杯”,还有经常在农村向老人“推销”的磁疗产品,比如睡觉就可以“治病”的磁疗床、磁疗枕,是相似的道理。它的科学性有待科学验证,作者不敢妄加证实,但是,在此提醒:首先,这些民间“磁疗”的产品大多没有通过相关部门认定或医学验证;其次,所谓“磁疗”作用可能在推销中被夸大,性价比很低,消费者谨防人财两空;再次,地磁场和人体磁场都是有方向的,切莫背道而驰。 图2.5:利用磁场促进植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