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as a Human - CN
第二章 看不见的世界 一、基本粒子
如果要搞明白我们“人”是怎么回事, 就要去认识一下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我们研究空间存在,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存在里面找共性。 从物理课本上,我们知道,有形物质存在的共性,称为分子(Molecule)。再分下去,所有分子存在的共性是原子(Atom)。再细分下去,原子里有原子核和电子(Electron),原子核再往下是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见图2.1)。再往后,就是夸克、轻子、传播子。再往下,包含重子、介子、胶子、中间玻色子、反粒子、中微子一类,至今发现有百余种,是高能物理学的前沿科学。再分下去是什么已经不可思议了,连名称还没确定。 图2.1: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 当我们实在分不下去的时候,物理学把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单位,称为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见图2.2)。科学家们认为,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世界各种物体的基础。你的身体、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和你周边的一切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所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从量子力学角度,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会自旋(spin),是量子态的一种性质(与粒子的空间运动方向无关),因基本粒子自旋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扭曲,会产生挠场(Torsion field)。绝大多数人体对挠场的感知较弱,但因其能穿梭阴阳、穿透物质的特性,具有神奇的作用力。在第七章会进行详细的表述。 图2.2: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粒子有质量、电荷并自旋) 光子(Photon)是基本粒子的一种,也叫光量子。光子是电磁辐射的载体,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在1905年由爱因斯坦提出,1926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正式命名。与大多数基本粒子相比,光子静止时质量为零,光子在真空中以光速运动时(每秒30万公里),即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光子极小,但数量极多。1只10瓦的灯泡每秒钟发出的光子数就有约2.86×1019个,约是28.6亿亿个光子。 狭义相对论(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的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它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它所经历的时间会变慢,这就是所谓的时间膨胀;同时,它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变短,这就是所谓的长度收缩。这些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因为我们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它们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在实验环境下的粒子加速器中,当高能粒子达到接近光速的速度时,所经历的时间就比我们现实中慢很多。 狭义相对论还揭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就是爱因斯坦给出的著名公式:E = mc2。它表明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且转化率非常高。例如,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分裂或聚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且伴随着质量的减少,就是核能的威力;而在物质与反物质发生湮灭(annihilate)时,质量则会完全转化为能量,可以用来解读“黑洞”(Black hole)。 由于光速(c)不变,可以看做一个常量,质能方程式还告诉我们,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有能量,反之亦然。有科学家验证过灵魂的重量约为20克(此为后话)。又比如生活中看到的一张纸、一块石头,人体感知甚少,但其能量却真实存在着。如果再给这些物品特殊的外力“加持”,它们的能量可能更高(但人眼却不可见)。再试想,如果这张纸是香烛店买来的冥币,当其燃烧之后,火焰中的光子在做光速运动(火焰中原子的剧烈运动是否也接近光速待考证),此时,质量的消亡迅速转化成为能量,那能量又去了哪里?为什么燃烧完冥币或者把东西放在火上烤一下,阴间亲人就能够收到?为什么供过的水果和熟食很容易就坏了?为什么民间传统需要通过点香火来与离去的亲人和神明沟通,难道点燃香火可以作为与高维生命体连接的最简单可行的手段? 有一些石头本身就有可验证的能量,比如水晶或者玉石一类。在遍布世界的宗教仪式和皇权统治中,时常会被当做法器或者代表权力的装饰,不少现代人也乐于佩戴玉石首饰。那为什么人们不会选择普通石头呢?或许,因为这些特殊的玉石内部有特殊的原子结构排列,不仅拥有能量,还能散发或连接宇宙不同的磁场。
第二章 看不见的世界 一、基本粒子
如果要搞明白我们“人”是怎么回事, 就要去认识一下那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我们研究空间存在,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在存在里面找共性。 从物理课本上,我们知道,有形物质存在的共性,称为分子(Molecule)。再分下去,所有分子存在的共性是原子(Atom)。再细分下去,原子里有原子核和电子(Electron),原子核再往下是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见图2.1)。再往后,就是夸克、轻子、传播子。再往下,包含重子、介子、胶子、中间玻色子、反粒子、中微子一类,至今发现有百余种,是高能物理学的前沿科学。再分下去是什么已经不可思议了,连名称还没确定。 图2.1: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 当我们实在分不下去的时候,物理学把人们认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小或最基本的单位,称为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见图2.2)。科学家们认为,基本粒子是组成物质世界各种物体的基础。你的身体、你正在读的这本书,和你周边的一切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所在,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从量子力学角度,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会自旋(spin),是量子态的一种性质(与粒子的空间运动方向无关),因基本粒子自旋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扭曲,会产生挠场(Torsion field)。绝大多数人体对挠场的感知较弱,但因其能穿梭阴阳、穿透物质的特性,具有神奇的作用力。在第七章会进行详细的表述。 图2.2: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粒子有质量、电荷并自旋) 光子(Photon)是基本粒子的一种,也叫光量子。光子是电磁辐射的载体,是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在1905年由爱因斯坦提出,1926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正式命名。与大多数基本粒子相比,光子静止时质量为零,光子在真空中以光速运动时(每秒30万公里),即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光子极小,但数量极多。1只10瓦的灯泡每秒钟发出的光子数就有约2.86×1019个,约是28.6亿亿个光子。 狭义相对论(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的基础就是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它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随着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而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它所经历的时间会变慢,这就是所谓的时间膨胀;同时,它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变短,这就是所谓的长度收缩。这些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因为我们的速度远远小于光速。但是,在极端情况下,它们却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在实验环境下的粒子加速器中,当高能粒子达到接近光速的速度时,所经历的时间就比我们现实中慢很多。 狭义相对论还揭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就是爱因斯坦给出的著名公式:E = mc2。它表明质量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且转化率非常高。例如,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分裂或聚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且伴随着质量的减少,就是核能的威力;而在物质与反物质发生湮灭(annihilate)时,质量则会完全转化为能量,可以用来解读“黑洞”(Black hole)。 由于光速(c)不变,可以看做一个常量,质能方程式还告诉我们,所有有质量的物体都有能量,反之亦然。有科学家验证过灵魂的重量约为20克(此为后话)。又比如生活中看到的一张纸、一块石头,人体感知甚少,但其能量却真实存在着。如果再给这些物品特殊的外力“加持”,它们的能量可能更高(但人眼却不可见)。再试想,如果这张纸是香烛店买来的冥币,当其燃烧之后,火焰中的光子在做光速运动(火焰中原子的剧烈运动是否也接近光速待考证),此时,质量的消亡迅速转化成为能量,那能量又去了哪里?为什么燃烧完冥币或者把东西放在火上烤一下,阴间亲人就能够收到?为什么供过的水果和熟食很容易就坏了?为什么民间传统需要通过点香火来与离去的亲人和神明沟通,难道点燃香火可以作为与高维生命体连接的最简单可行的手段? 有一些石头本身就有可验证的能量,比如水晶或者玉石一类。在遍布世界的宗教仪式和皇权统治中,时常会被当做法器或者代表权力的装饰,不少现代人也乐于佩戴玉石首饰。那为什么人们不会选择普通石头呢?或许,因为这些特殊的玉石内部有特殊的原子结构排列,不仅拥有能量,还能散发或连接宇宙不同的磁场。
第一章 五、文字的价值
五、文字的价值 由于这本书讲述的一部分内容没有既往“正式”研究记载,因此,从这些文字诞生的一刻,就会接受无穷的质疑。从古至今,千万年来,人类的进步并非偶然,而是由一些肩负使命的开拓者去引领和推动的。所有的先驱,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选择难走的路,并且热爱地走下去!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人工智能以不可置信的速度快速地迭代,看到网上有人说:“看着AIGC的快速进展,恐怕用不了多久,这个世界就要分为人工智能和人工智障世界了。”50后惊叹、60后干瞪眼、有多少70、80、90后跟不上,让00后的下一代学什么?怎么学? 一个中肯的预测是:未来人类会无比珍惜文字的价值。 这里的文字,不是借助于计算机或AI“生成式”文字和书籍,而是由人类自身思考后记录下来的原创文字。 我本人是ChatGPT的使用高手,以过去一年与GPT的合作,我自身可以在看到文字的分分钟,辨别哪些是人类写作,哪些是GPT合成。但是,我在写作这本书籍的时候,要求自己不能打开GPT,不仅生怕GPT的语言模式限制了大脑的思考,也有感于GPT使用了网上很多流传很广的错误信息,以至于错上加错。很多人难以分清虚实、矫枉过正,很多网上的“知识”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远。 可是,普通人可以么?孩子们可以么?我们看到年轻人刷着短视频,在汲取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却难以去伪存真。三年疫情让孩子们拿着手机和平板学习,有多少孩子在互联网的海洋中难辨真假?试问哪个老师或父母相信,通过自主刷手机和视频,真的会带给孩子们“系统化的高楼大厦”?多少风华正茂的成年人迷失在日复一日的“弹指一挥”间! 以AI生成文章和问答的速度,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很难分辨互联网信息的真伪了。当下我们已经看到充满了网络的各种人工智能合成文章,各种新媒体工具上“矩阵式”的营销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太强大了,强大到你只需要给出关键词,就可以瞬间产生“查重率”极低的无数的文章和数不清的短视频。但是,来源是哪里?还是同一个“信息池”。理论上来说,如果一种错误的说法或者伪知识被放在网上,它就会瞬间呈几何倍数地扩散开来。由于它是基于关键字生成的文章,在搜索时很容易被“置顶”,或者以“千人千面”的形式被推送,从而会向感兴趣的人群主动传递错误的知识。 那么,如何获取真知?—— 回归原创书籍吧! 数千年来,老祖宗用文字和书籍把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代代相传。2500年前,佛陀住世成为乔达摩·悉达多,观世音菩萨住世成为妙善公主,佛菩萨们亲身下凡传道说法,通过佛经讲述正知正见,使众生容易脱离烦恼,离苦得乐。佛陀的本意,既是通过文字,解说宇宙运行的真相,又是通过文字,凝炼出佛号和持咒,作为与人们自身灵性沟通的“方便法门”…… 所以,离开电脑,放下“刷手机”这种被动获取知识的方式,选择主动求知,捧起经典,多读好书,可能是未来获得“真知”最有效的方式。 最后,引用董卿在一次节目中采访作家莫言的开场白: 如果科学对世界的改变是沧海桑田, 那么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就是春风化雨。 文学不是历史, 但它记录下了那角角落落的故事, 不让它轻易地随风而逝; 文学不是教科书, 但却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 能够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文学不是现实, 却让我们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之间, 自由地穿梭……
第一章 五、文字的价值
五、文字的价值 由于这本书讲述的一部分内容没有既往“正式”研究记载,因此,从这些文字诞生的一刻,就会接受无穷的质疑。从古至今,千万年来,人类的进步并非偶然,而是由一些肩负使命的开拓者去引领和推动的。所有的先驱,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选择难走的路,并且热爱地走下去! 在过去的一两年间,人工智能以不可置信的速度快速地迭代,看到网上有人说:“看着AIGC的快速进展,恐怕用不了多久,这个世界就要分为人工智能和人工智障世界了。”50后惊叹、60后干瞪眼、有多少70、80、90后跟不上,让00后的下一代学什么?怎么学? 一个中肯的预测是:未来人类会无比珍惜文字的价值。 这里的文字,不是借助于计算机或AI“生成式”文字和书籍,而是由人类自身思考后记录下来的原创文字。 我本人是ChatGPT的使用高手,以过去一年与GPT的合作,我自身可以在看到文字的分分钟,辨别哪些是人类写作,哪些是GPT合成。但是,我在写作这本书籍的时候,要求自己不能打开GPT,不仅生怕GPT的语言模式限制了大脑的思考,也有感于GPT使用了网上很多流传很广的错误信息,以至于错上加错。很多人难以分清虚实、矫枉过正,很多网上的“知识”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远。 可是,普通人可以么?孩子们可以么?我们看到年轻人刷着短视频,在汲取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却难以去伪存真。三年疫情让孩子们拿着手机和平板学习,有多少孩子在互联网的海洋中难辨真假?试问哪个老师或父母相信,通过自主刷手机和视频,真的会带给孩子们“系统化的高楼大厦”?多少风华正茂的成年人迷失在日复一日的“弹指一挥”间! 以AI生成文章和问答的速度,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很难分辨互联网信息的真伪了。当下我们已经看到充满了网络的各种人工智能合成文章,各种新媒体工具上“矩阵式”的营销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太强大了,强大到你只需要给出关键词,就可以瞬间产生“查重率”极低的无数的文章和数不清的短视频。但是,来源是哪里?还是同一个“信息池”。理论上来说,如果一种错误的说法或者伪知识被放在网上,它就会瞬间呈几何倍数地扩散开来。由于它是基于关键字生成的文章,在搜索时很容易被“置顶”,或者以“千人千面”的形式被推送,从而会向感兴趣的人群主动传递错误的知识。 那么,如何获取真知?—— 回归原创书籍吧! 数千年来,老祖宗用文字和书籍把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代代相传。2500年前,佛陀住世成为乔达摩·悉达多,观世音菩萨住世成为妙善公主,佛菩萨们亲身下凡传道说法,通过佛经讲述正知正见,使众生容易脱离烦恼,离苦得乐。佛陀的本意,既是通过文字,解说宇宙运行的真相,又是通过文字,凝炼出佛号和持咒,作为与人们自身灵性沟通的“方便法门”…… 所以,离开电脑,放下“刷手机”这种被动获取知识的方式,选择主动求知,捧起经典,多读好书,可能是未来获得“真知”最有效的方式。 最后,引用董卿在一次节目中采访作家莫言的开场白: 如果科学对世界的改变是沧海桑田, 那么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就是春风化雨。 文学不是历史, 但它记录下了那角角落落的故事, 不让它轻易地随风而逝; 文学不是教科书, 但却让每一个靠近它的人, 能够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文学不是现实, 却让我们可以在现实和想象之间, 自由地穿梭……
第一章 四、哲学、神学和玄学
四、哲学、神学和玄学 我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科研工作者,全书将尝试以科学语境来描述生命的实相。由于我们将要步入一个学校教育无法完全诠释的新领域,为了避免被归错类,先解释一下哲学、神学和玄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官方的解释如下: 哲学(Philosophy):哲学是一门探讨普遍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和语言等问题的学科。它包括对现实的探索、思维的原则和道德的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哲学通过理性推理、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来探索这些问题,它的目的是寻求对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 神学(Theology):神学是研究与宗教相关的问题的学科,包括神的本质、宗教信仰、圣经解释、教义体系和宗教实践等。神学通常是在宗教信仰的框架内进行的,它试图通过对神学原理和信仰体系的研究来理解上帝、宗教和信仰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玄学(Metaphysics):玄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包括存在、实体、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等。玄学涉及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理解现实背后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玄学也被称为形而上学,它在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内涵理解来说,哲学、神学与玄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哲学更广泛地涵盖了人类思维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神学则专注于宗教信仰和宗教体系的研究,而玄学则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 这三大类里,只有哲学被公众认可为“科学”大家的一份子。玄学虽然被定义为哲学的分支,更多人会简单地把它与“神秘学”联系在一起。从英文Metaphysics中,“meta-”在希腊语中意为“超越”或“在之后”。“Metaphysics”直译为“在物理学之后”,指的是对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的研究。不难发现,玄学的英文名是物理学家给起的,玄学是超越现代物理学的那部分分支,这几乎成为物理学界的客观事实和物理学家们的普遍认同。 科学以外部存在为视角,提倡精准,强调对错有无;哲学以人为视角,讲的是辩证,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杨振宁在他的演讲《美与物理》中指出:“物理研究的尽头就是哲学。”实际上说的是:当我们研究客观事物时候,一开始极其遵循物理科学;可是当我们深入到更加广袤的宇宙,或极微观的粒子世界时,现代物理学已经无法再给出确定的科学解释,从而导致科学家们陷入各种疑问、徘徊不定的思考和似是而非的、好似“哲学”一般的探究中。 哲学的底色是逻辑、神学的底色是宗教,玄学的底色是哲学。哲学的无神论和宗教的有神论不断交织,就产生了玄学。宗教最终发展成神学,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要立一个超越自然力量的“神”,所以神学里又分了具象神(比如耶稣、穆罕默德)和抽象神(比如老子的“道”)。同理,玄学是基于哲学产生的,当用逻辑可以解释清楚的时候,就是哲学中的“可知论”;当哲学的逻辑不够用、可以感受,但现阶段还没有固定标准或无法证明时,就促成了哲学中的另一个“不可知论”分支——玄学。 那么玄学与神学的差别和联系在哪儿呢?玄学与神学共同点是承认世界上有一种超越人们当下认知或者超自然的力量在影响着人类。区别是,神学一定有一个神,或者是具象神,或者是抽象神。而玄学一定是抽象的力量,是无形无相无量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不一定有名字或定义,常有一个“代号”,比如客观规律、天地“大道”等,又不应该被概念束缚住。 道家常被称为“玄门”,后人理解起来,像是玄妙、神秘的意思。其实,老子说的“玄”,是事物本源的一种存在状态,比如事物阴阳共存的状态、万物同频共振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帛书版)《道德经》这样描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老子的本意是:“道”,是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宇宙规律,难以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去形容及描述;我们虽然喜欢讲解“道”,但这些都只是口头的“道”而已;如果这个宇宙规律“道”可以被描述或形容出来,就不是原本的“道”了;因为宇宙规律大“道”是变动非恒定的,所以“非恒道也”。进而,“无”是“万物之始”的状态,即描述万物源出“之前”的阶段;“有”是“万物之母”的状态,是在描述万物源出“之后”的阶段。“两者同出”是指“无”与“有”这两者同出于宇宙,是从同一个源头显现而出,只是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可统称为“玄”,这是宇宙非常深奥的道理(“玄之有玄”)。 由此可见,老子通过《道德经》探寻和讲解宇宙万物的规律,“玄”也就完全没有神秘、玄妙的意义,而指的是事物的源本状态——既是万物构成的本体,又是运化出万物的方式。正是因为“玄”是无形无量的,才能产生有形有象有量的世界。玄学也是“唯物”科学,区别在于是“唯无形之物”:在看事物的时候,先看无形,再以无形观有形的方法之学。就好比中医的望闻问切,都是在无形的维度上做观察人体“气”的运行,没有抽血拍片,已经把患者有形的病症给诊断出来了。 玄学既然是哲学的分支,可见哲学也常常是一体两面的。唯物和唯心,就是哲学的两面,哲学家在说话的时候,给人感觉一会儿唯物,一会儿唯心。很多人研究佛学,发现佛法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即便没有宗教信仰,有时候也很值得一读。懂哲学的人更容易悟通生命,知道唯心和唯物是相辅相成的,就像生命的精神和肉体一样,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好似电能的产生需要正负两个电极,只有在阴阳相互作用下,才能维持电器的工作。生命也正是在这种交织的作用力下,才得以显现。 唯物与唯心,一个是客观,一个被认为是主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办人朱清时教授曾经在采访中说: “整个科学史,都在研究所谓客观世界,就是我们要把主观意识排除在外,研究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可是意识和客观世界怎么相互作用?我们是用主观意识去观察并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各位可能中学小学就学过,人眼的瞳孔是通过倒过来的小孔成像,大脑通过意识的加工,我们看见的(事物)就正过来了;大脑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眼睛相当于一个信号源,输入的任何一个信号,都不足以描述整体;而且对于大脑而言,我们眼睛取得的信息还是非常有限的,你要用有限的信息勾勒出完整的图像,大脑就得不断地补充和猜测……” 除了“唯物论”与“唯心论”,鉴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气功、中医治疗等,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用当时的科学理论来解释,钱学森提出了“唯象科学”(Phenomenology,“唯象论”),指物理学中解释物理现象时,先确认实验现象是真实的,再去研究这种现象的科学原理。科学史上,现象在先,原理在后的情况很多,比如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后来证明是万有引力;比如开普勒三定律就是对天文观测到的行星运动现象的总结;比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的理论,就是基于实验的发现…… 回望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后人必不能数典忘祖。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发展对宇宙空间全然的理解和领悟,或许会成为人类下一个阶段科学文明的主导方向。本书仅是抛砖引玉,我们以科学语境略道些前人实证检验比较多的、能基本确证的内容,这才符合真正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一章 四、哲学、神学和玄学
四、哲学、神学和玄学 我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科研工作者,全书将尝试以科学语境来描述生命的实相。由于我们将要步入一个学校教育无法完全诠释的新领域,为了避免被归错类,先解释一下哲学、神学和玄学,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 官方的解释如下: 哲学(Philosophy):哲学是一门探讨普遍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和语言等问题的学科。它包括对现实的探索、思维的原则和道德的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哲学通过理性推理、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来探索这些问题,它的目的是寻求对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 神学(Theology):神学是研究与宗教相关的问题的学科,包括神的本质、宗教信仰、圣经解释、教义体系和宗教实践等。神学通常是在宗教信仰的框架内进行的,它试图通过对神学原理和信仰体系的研究来理解上帝、宗教和信仰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玄学(Metaphysics):玄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包括存在、实体、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等。玄学涉及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理解现实背后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玄学也被称为形而上学,它在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内涵理解来说,哲学、神学与玄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哲学更广泛地涵盖了人类思维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神学则专注于宗教信仰和宗教体系的研究,而玄学则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 这三大类里,只有哲学被公众认可为“科学”大家的一份子。玄学虽然被定义为哲学的分支,更多人会简单地把它与“神秘学”联系在一起。从英文Metaphysics中,“meta-”在希腊语中意为“超越”或“在之后”。“Metaphysics”直译为“在物理学之后”,指的是对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现象的研究。不难发现,玄学的英文名是物理学家给起的,玄学是超越现代物理学的那部分分支,这几乎成为物理学界的客观事实和物理学家们的普遍认同。 科学以外部存在为视角,提倡精准,强调对错有无;哲学以人为视角,讲的是辩证,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杨振宁在他的演讲《美与物理》中指出:“物理研究的尽头就是哲学。”实际上说的是:当我们研究客观事物时候,一开始极其遵循物理科学;可是当我们深入到更加广袤的宇宙,或极微观的粒子世界时,现代物理学已经无法再给出确定的科学解释,从而导致科学家们陷入各种疑问、徘徊不定的思考和似是而非的、好似“哲学”一般的探究中。 哲学的底色是逻辑、神学的底色是宗教,玄学的底色是哲学。哲学的无神论和宗教的有神论不断交织,就产生了玄学。宗教最终发展成神学,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要立一个超越自然力量的“神”,所以神学里又分了具象神(比如耶稣、穆罕默德)和抽象神(比如老子的“道”)。同理,玄学是基于哲学产生的,当用逻辑可以解释清楚的时候,就是哲学中的“可知论”;当哲学的逻辑不够用、可以感受,但现阶段还没有固定标准或无法证明时,就促成了哲学中的另一个“不可知论”分支——玄学。 那么玄学与神学的差别和联系在哪儿呢?玄学与神学共同点是承认世界上有一种超越人们当下认知或者超自然的力量在影响着人类。区别是,神学一定有一个神,或者是具象神,或者是抽象神。而玄学一定是抽象的力量,是无形无相无量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不一定有名字或定义,常有一个“代号”,比如客观规律、天地“大道”等,又不应该被概念束缚住。 道家常被称为“玄门”,后人理解起来,像是玄妙、神秘的意思。其实,老子说的“玄”,是事物本源的一种存在状态,比如事物阴阳共存的状态、万物同频共振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帛书版)《道德经》这样描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老子的本意是:“道”,是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宇宙规律,难以用人类的语言文字去形容及描述;我们虽然喜欢讲解“道”,但这些都只是口头的“道”而已;如果这个宇宙规律“道”可以被描述或形容出来,就不是原本的“道”了;因为宇宙规律大“道”是变动非恒定的,所以“非恒道也”。进而,“无”是“万物之始”的状态,即描述万物源出“之前”的阶段;“有”是“万物之母”的状态,是在描述万物源出“之后”的阶段。“两者同出”是指“无”与“有”这两者同出于宇宙,是从同一个源头显现而出,只是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可统称为“玄”,这是宇宙非常深奥的道理(“玄之有玄”)。 由此可见,老子通过《道德经》探寻和讲解宇宙万物的规律,“玄”也就完全没有神秘、玄妙的意义,而指的是事物的源本状态——既是万物构成的本体,又是运化出万物的方式。正是因为“玄”是无形无量的,才能产生有形有象有量的世界。玄学也是“唯物”科学,区别在于是“唯无形之物”:在看事物的时候,先看无形,再以无形观有形的方法之学。就好比中医的望闻问切,都是在无形的维度上做观察人体“气”的运行,没有抽血拍片,已经把患者有形的病症给诊断出来了。 玄学既然是哲学的分支,可见哲学也常常是一体两面的。唯物和唯心,就是哲学的两面,哲学家在说话的时候,给人感觉一会儿唯物,一会儿唯心。很多人研究佛学,发现佛法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即便没有宗教信仰,有时候也很值得一读。懂哲学的人更容易悟通生命,知道唯心和唯物是相辅相成的,就像生命的精神和肉体一样,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好似电能的产生需要正负两个电极,只有在阴阳相互作用下,才能维持电器的工作。生命也正是在这种交织的作用力下,才得以显现。 唯物与唯心,一个是客观,一个被认为是主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办人朱清时教授曾经在采访中说: “整个科学史,都在研究所谓客观世界,就是我们要把主观意识排除在外,研究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可是意识和客观世界怎么相互作用?我们是用主观意识去观察并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各位可能中学小学就学过,人眼的瞳孔是通过倒过来的小孔成像,大脑通过意识的加工,我们看见的(事物)就正过来了;大脑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眼睛相当于一个信号源,输入的任何一个信号,都不足以描述整体;而且对于大脑而言,我们眼睛取得的信息还是非常有限的,你要用有限的信息勾勒出完整的图像,大脑就得不断地补充和猜测……” 除了“唯物论”与“唯心论”,鉴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气功、中医治疗等,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用当时的科学理论来解释,钱学森提出了“唯象科学”(Phenomenology,“唯象论”),指物理学中解释物理现象时,先确认实验现象是真实的,再去研究这种现象的科学原理。科学史上,现象在先,原理在后的情况很多,比如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后来证明是万有引力;比如开普勒三定律就是对天文观测到的行星运动现象的总结;比如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的理论,就是基于实验的发现…… 回望中国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后人必不能数典忘祖。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发展对宇宙空间全然的理解和领悟,或许会成为人类下一个阶段科学文明的主导方向。本书仅是抛砖引玉,我们以科学语境略道些前人实证检验比较多的、能基本确证的内容,这才符合真正的科学研究精神。
第一章 三、科学研究方法
三、科学研究方法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生物学,科学家们始终都面临着一个悖论:科学刚证明是对的,但没过几年,又被科学自己推翻了。反之,过去认为迷信的东西,今天又被科学证实了,又有没有一种可能,今天被认为迷信的东西,明天也会被科学验证呢?科学的前方不是真理,而是不断地被自己人否定。整个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现代科学如果要发展,就不会担心被否定,因为越是否定就越是辩证,也越使我们更接近真相。毕竟,我们只是那4%,却想要了解并解释那100%…… 回到本章开头的这个问题:什么是科学? 参考了好几本辞典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更便于大家理解的解释是:能系统地写进教科书里的知识。 但是,从学者的角度,严谨地做出区分的话,可否把上述教科书里的“科学”前面加一两个字,称为“纯科学”或者“狭义科学”。 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科学,广义的科学,或许是朴素地求知,是刨根问底的精神,是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是实践出真知,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科学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我们追求科学的真正目的。 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走在科学的大道上,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超出观测和实验范围的问题。面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问题,他们发出“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感叹,难道皆为偶然? 牛顿在晚年转向神学,信仰上帝,因为他惊奇地发现,科学无法证明的,神学能给你“讲明白”,而且更胜一筹。 爱因斯坦在读书时期,曾经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可是后来他却说:“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之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已经坐在那里了。”他可能不相信真有上帝,不过他相信宇宙当中有某一种洞察不到的存在,“就像是桌子上的咖啡杯,是被某一个人放在了这里一样,而宇宙当中的星球同样需要一个力量来安排,它们按照已经定好的轨道运行。” 图1.1: 杨振宁教授接受采访 杨振宁教授回忆说:“在我20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证明大自然的一切,但是逐渐地加深了对大自然的了解,感受到了其中太多的妙不可言之后,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极有可能存在着一个造物主。”在面对记者采访:您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吗?(图1.1)杨振宁回答道:“如果说你所谓的这个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个造物主,那么我想是有的,因为我们的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存在的,偶然的它搞不出来这么妙的东西…… 那么这个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儿来的呢?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假如里头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 由此可见,虽然科学家没有办法证明这个世界有造物主的存在,也不能证明造物主不存在,所以不能断言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有一个共识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正如刘丰老师在《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中说的:“我们在三维空间里最大的局限,其实就是我们有限的三维认知。” 人类一直认为,迄今为止,科学技术是由多年的实践数据统计、实践经验累积,最终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系统,我们唤之为科学。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科学技术描述的是三维世界的事物,特别是我们现实中所有的科学学术权威,基本上都是秉承以三维实践作为科学依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在三维空间里高度符合科学的思想,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源于实证,最后再由实证来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科学的,什么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但是,我们最初的实践、最初的创造性的思维,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几乎没有任何科学家否定,他们在发明创造时最初的想法,来源于灵光乍现的“灵感”。这个“灵”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就是人类可以从高维空间获得智慧,然后用三维实践去验证正确性,形成科学知识。这个高维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可以“感知”,并一定存在。在这个宇宙中所有的宗教智慧系统都在给我们提示,在我们的人类能够看到的有限空间之外,还有更高的空间层次。 三维实践检验三维真理,高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试图用三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就如同指着等高线说“这就是山”一样,在逻辑上就犯了一个错误。本质上来说,科学先贤们对该领域的探索和兴趣,其实也起源于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将驱使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不断前进。
第一章 三、科学研究方法
三、科学研究方法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生物学,科学家们始终都面临着一个悖论:科学刚证明是对的,但没过几年,又被科学自己推翻了。反之,过去认为迷信的东西,今天又被科学证实了,又有没有一种可能,今天被认为迷信的东西,明天也会被科学验证呢?科学的前方不是真理,而是不断地被自己人否定。整个科学的发展史,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所以现代科学如果要发展,就不会担心被否定,因为越是否定就越是辩证,也越使我们更接近真相。毕竟,我们只是那4%,却想要了解并解释那100%…… 回到本章开头的这个问题:什么是科学? 参考了好几本辞典关于科学的定义。科学,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更便于大家理解的解释是:能系统地写进教科书里的知识。 但是,从学者的角度,严谨地做出区分的话,可否把上述教科书里的“科学”前面加一两个字,称为“纯科学”或者“狭义科学”。 我越来越觉得:真正的科学,广义的科学,或许是朴素地求知,是刨根问底的精神,是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是实践出真知,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科学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我们追求科学的真正目的。 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学者,走在科学的大道上,却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超出观测和实验范围的问题。面对宇宙和生命起源的问题,他们发出“科学的尽头是玄学”感叹,难道皆为偶然? 牛顿在晚年转向神学,信仰上帝,因为他惊奇地发现,科学无法证明的,神学能给你“讲明白”,而且更胜一筹。 爱因斯坦在读书时期,曾经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可是后来他却说:“当科学家登上一座高山之后,却发现神学家早就已经坐在那里了。”他可能不相信真有上帝,不过他相信宇宙当中有某一种洞察不到的存在,“就像是桌子上的咖啡杯,是被某一个人放在了这里一样,而宇宙当中的星球同样需要一个力量来安排,它们按照已经定好的轨道运行。” 图1.1: 杨振宁教授接受采访 杨振宁教授回忆说:“在我20岁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可以用自己的知识证明大自然的一切,但是逐渐地加深了对大自然的了解,感受到了其中太多的妙不可言之后,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极有可能存在着一个造物主。”在面对记者采访:您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上帝吗?(图1.1)杨振宁回答道:“如果说你所谓的这个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是没有的,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个造物主,那么我想是有的,因为我们的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存在的,偶然的它搞不出来这么妙的东西…… 那么这个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儿来的呢?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假如里头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 由此可见,虽然科学家没有办法证明这个世界有造物主的存在,也不能证明造物主不存在,所以不能断言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但是有一个共识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正如刘丰老师在《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中说的:“我们在三维空间里最大的局限,其实就是我们有限的三维认知。” 人类一直认为,迄今为止,科学技术是由多年的实践数据统计、实践经验累积,最终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系统,我们唤之为科学。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科学技术描述的是三维世界的事物,特别是我们现实中所有的科学学术权威,基本上都是秉承以三维实践作为科学依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在三维空间里高度符合科学的思想,也就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源于实证,最后再由实证来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科学的,什么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 但是,我们最初的实践、最初的创造性的思维,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几乎没有任何科学家否定,他们在发明创造时最初的想法,来源于灵光乍现的“灵感”。这个“灵”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就是人类可以从高维空间获得智慧,然后用三维实践去验证正确性,形成科学知识。这个高维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可以“感知”,并一定存在。在这个宇宙中所有的宗教智慧系统都在给我们提示,在我们的人类能够看到的有限空间之外,还有更高的空间层次。 三维实践检验三维真理,高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试图用三维实践检验高维真理,就如同指着等高线说“这就是山”一样,在逻辑上就犯了一个错误。本质上来说,科学先贤们对该领域的探索和兴趣,其实也起源于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将驱使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不断前进。
第一章 二、科学家说
二、科学家说 为了把“科学”讲清楚,并用科学的方式来讲述下面的内容,我们必须进入科学语境,先听听对于未知的这部分世界,科学家们怎么说。 科学应该有三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 ——钱学森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对人体科学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与近代科学还原论方法不同的、用系统方法研究人及人身上的形神关系的思路。1980年6月,钱学森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首次提出了“人体科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体可以被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需要通过“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人体功能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把对人体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学森还提出:人体是由形体与精神两套系统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系统虽然是在形体系统上呈现出来的,但形成后的精神系统却对形体系统起支配和控制作用。这种观点将人体及人身上形神关系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与传统教科书截然不同的自组织的形神观。 在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引领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曾经开展了对人体功能态的研究,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将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研究这些变量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可以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科学支撑。 这类研究非常地有意义! 无独有偶,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感叹:“累积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由宗教而到哲学,由哲学而到科学的今天,人类知识的范畴可以远上太空、细入无间,仍然不能明白切身生命的奥秘,并未寻求到宇宙生命奥秘的结论。从这个角度看来,可以说: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依然还在浑浑噩噩,无识无知地过着莫名其妙的人生。” 2024年大年初三,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全球政府峰会上说: “我们的工作是创造计算技术,使得任何人都不需要编程,每一个人都是程序员……如果我能重新开始,我会意识到,科学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是对生物学的理解,人类生物学,它是如此的多样和复杂,关乎生存与呼吸,同时也因为它具有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当每一年基础设施和芯片技术都在变得更好的时候,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却显得零星……” 黄仁勋所说的“人类生物学”,正对应了钱学森提出的“人体科学”这一概念。40多年过去了,相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果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却显得零星”。借用钱学森先生接受采访时的原话:“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刚提出的时候,总是有人反对,带头的人也总是要受到反对,因此要有勇气、要挺住腰板。” 无论叫“人体科学”,还是“人类生物学”,关于人体的奥秘,同样也离不开“天体物理学”的先驱们。 1687年,牛顿(Isaac Newton)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简单地说,就是物体的运动与质量直接相关,因为有质量,所以产生了引力,而引力会导致物体运动。 191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人类由牛顿科学时代跨入了爱因斯坦世界。爱因斯坦在质量与运动之间又加入了一个元素,就是时间。他认为存在“时空弯曲”(Flection timespace)现象,而引力的本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力,而是质量使空间、时间发生了几何畸变。时空弯曲导致了运动的发生,“引力场”影响了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在广义相对论诞生之后,人们通过相对论公式来计算水星进动(precession),结果丝毫不差,这成为了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都认为:“相对论”为我们“揭开”宇宙真相之谜提供了最关键的“钥匙”。直到1970年,美国女天文学家罗宾(Vera Rubin)利用相对论工具观察到仙女座大星云的自旋运动比理论计算的数值要大得多,科学界这才终于明白:相对论的“钥匙”打开的是一个足以让科学界“绝望”的新领域——暗物质(Dark matter)。 通过数学计算,科学家认为银河系可能近90%的质量都来源于“暗物质”,但是我们无法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它们。几十年以后,科学家们才敢让“暗物质”存在的提法进入教科书。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一场公开课中提到: “你能用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能量存在形式,加在一起,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宇宙空间4%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96%,你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在96%里边绝大部分是能量存在形式(暗能量)…… 当我在这儿演讲的时候,你坐在下面听,大量的、成吨重的暗物质穿过你的身体,穿身而过。” 如果真的是这样,似乎这些“暗物质”才是主宰,那我们是谁?生而为人,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二、科学家说
二、科学家说 为了把“科学”讲清楚,并用科学的方式来讲述下面的内容,我们必须进入科学语境,先听听对于未知的这部分世界,科学家们怎么说。 科学应该有三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体科学。 ——钱学森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他对人体科学最大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与近代科学还原论方法不同的、用系统方法研究人及人身上的形神关系的思路。1980年6月,钱学森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首次提出了“人体科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体可以被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需要通过“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中医、气功和特异功能是人体功能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把对人体的研究置于先进的科学框架之内,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学森还提出:人体是由形体与精神两套系统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系统虽然是在形体系统上呈现出来的,但形成后的精神系统却对形体系统起支配和控制作用。这种观点将人体及人身上形神关系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与传统教科书截然不同的自组织的形神观。 在这位杰出科学家的引领下,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曾经开展了对人体功能态的研究,利用多维数据分析方法,将生理指标变量综合成可以代表人体整个系统的变化点,研究这些变量组成的变化规律,进而可以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客观指标和科学支撑。 这类研究非常地有意义! 无独有偶,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感叹:“累积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文化,由宗教而到哲学,由哲学而到科学的今天,人类知识的范畴可以远上太空、细入无间,仍然不能明白切身生命的奥秘,并未寻求到宇宙生命奥秘的结论。从这个角度看来,可以说:芸芸众生,熙熙攘攘,依然还在浑浑噩噩,无识无知地过着莫名其妙的人生。” 2024年大年初三,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全球政府峰会上说: “我们的工作是创造计算技术,使得任何人都不需要编程,每一个人都是程序员……如果我能重新开始,我会意识到,科学里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是对生物学的理解,人类生物学,它是如此的多样和复杂,关乎生存与呼吸,同时也因为它具有难以置信的影响力……当每一年基础设施和芯片技术都在变得更好的时候,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却显得零星……” 黄仁勋所说的“人类生物学”,正对应了钱学森提出的“人体科学”这一概念。40多年过去了,相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果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却显得零星”。借用钱学森先生接受采访时的原话:“一项新的科学研究,在刚提出的时候,总是有人反对,带头的人也总是要受到反对,因此要有勇气、要挺住腰板。” 无论叫“人体科学”,还是“人类生物学”,关于人体的奥秘,同样也离不开“天体物理学”的先驱们。 1687年,牛顿(Isaac Newton)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简单地说,就是物体的运动与质量直接相关,因为有质量,所以产生了引力,而引力会导致物体运动。 1915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人类由牛顿科学时代跨入了爱因斯坦世界。爱因斯坦在质量与运动之间又加入了一个元素,就是时间。他认为存在“时空弯曲”(Flection timespace)现象,而引力的本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力,而是质量使空间、时间发生了几何畸变。时空弯曲导致了运动的发生,“引力场”影响了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在广义相对论诞生之后,人们通过相对论公式来计算水星进动(precession),结果丝毫不差,这成为了广义相对论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 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都认为:“相对论”为我们“揭开”宇宙真相之谜提供了最关键的“钥匙”。直到1970年,美国女天文学家罗宾(Vera Rubin)利用相对论工具观察到仙女座大星云的自旋运动比理论计算的数值要大得多,科学界这才终于明白:相对论的“钥匙”打开的是一个足以让科学界“绝望”的新领域——暗物质(Dark matter)。 通过数学计算,科学家认为银河系可能近90%的质量都来源于“暗物质”,但是我们无法通过天文望远镜“发现”它们。几十年以后,科学家们才敢让“暗物质”存在的提法进入教科书。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一场公开课中提到: “你能用眼睛能看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能量存在形式,加在一起,只不过是我们这个宇宙空间4%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96%,你既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在96%里边绝大部分是能量存在形式(暗能量)…… 当我在这儿演讲的时候,你坐在下面听,大量的、成吨重的暗物质穿过你的身体,穿身而过。” 如果真的是这样,似乎这些“暗物质”才是主宰,那我们是谁?生而为人,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章 关于“科学”的讨论 一、科研往事
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 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真和探索。 一、科研往事 什么是科学? 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父母这一辈,通常把写进教科书的内容认为是科学。于是,生长在书香门第的我,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要相信科学!” 可是呢?写进教科书里的内容实在是太有限了! 从2岁进幼儿园全托到32岁,我一口气读了30年书,才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者,或者叫科研工作者。在博士阶段我初探了经济物理学,在这样的交叉领域,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着迷。但是,我却怎么也够不着“学术认可”,由于研究的内容“跨界太多”,哪怕是录取我的博导也很难给我指导和评价。最后,我的博士论文需要增加传统的经济学回归分析模型的内容才能勉强过关,导致成稿的博士论文有了在我看来前后自相矛盾的两个大模型:前半部直指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局限,后半部又用了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进行预测与分析。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请问您为什么会这么成功?他说:他思考问题喜欢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是《物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因为这两门课程为他提供了最基本原理的思考框架。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领域,经济物理学,就是我曾经热爱的领域。可是,等回国以后,我的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只有少数几篇文献综述,传统领域的评审专家一来看不懂,二来不认为一般高校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这样努力尝试了数次未果,就彻底搁浅了。 这让我深深的感到:原来没有写进教科书的新认识,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想要被认可,是多么地艰难。 不过,我由此看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意义:如果教科书里已经有了,那研究的意义何在?就好比中国孩子们疯狂地刷题,看似对书本的科学知识滚瓜烂熟,但是这种重复性地刷题产生不了创造力,充其量仅是用边际效益极低的方式提高了可怜巴巴的分数,父母又哪里能够奢望通过重复刷题完成学业的孩子长大能够“改变世界”呢?面对现实,看着孩子们好不容易过了中考,又上高考,很多父母的要求从“安身立命”,降到了“混口饭吃”、健康就好。刷题不仅仅浇灭了孩子的创造力,还毁了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对自我的认知。 很多科研工作者人生最“辉煌”的时刻,都是基于青年博士阶段的重大成果,而我却没能够打下这样的根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何为“辉煌”?学术界的评价标准是发表了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以此为基础,是课题级别、评奖和职称序列的标准。近来,埃隆·马斯克在接受专访,谈到关于创新的话题时说:90%的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看到这个评论,可能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会一声长叹:除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微乎其微的论文占比远胜于此。讽刺的是,由于核心期刊篇幅的供不应求,使其成为“稀缺商品”,在“黑市”上有了数万的标价,被聪明的国人“玩”成了层出不穷、无法搬上台面的“学术腐败”。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6年的博士真是白读了,但经历了这些年和诸多事,我却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人生没有白读的书、白走的路! 这段时间让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信念,建立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方式。读书最大的馈赠是思考力,而不是知识或学历。有了这个本领,我才具备了为自己人生翻篇的能力。
第一章 关于“科学”的讨论 一、科研往事
科学研究的根本意义, 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真和探索。 一、科研往事 什么是科学? 我们这代人,和我们父母这一辈,通常把写进教科书的内容认为是科学。于是,生长在书香门第的我,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要相信科学!” 可是呢?写进教科书里的内容实在是太有限了! 从2岁进幼儿园全托到32岁,我一口气读了30年书,才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者,或者叫科研工作者。在博士阶段我初探了经济物理学,在这样的交叉领域,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着迷。但是,我却怎么也够不着“学术认可”,由于研究的内容“跨界太多”,哪怕是录取我的博导也很难给我指导和评价。最后,我的博士论文需要增加传统的经济学回归分析模型的内容才能勉强过关,导致成稿的博士论文有了在我看来前后自相矛盾的两个大模型:前半部直指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局限,后半部又用了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进行预测与分析。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请问您为什么会这么成功?他说:他思考问题喜欢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对他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是《物理学》和《经济学原理》,因为这两门课程为他提供了最基本原理的思考框架。这两门课程的交叉领域,经济物理学,就是我曾经热爱的领域。可是,等回国以后,我的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只有少数几篇文献综述,传统领域的评审专家一来看不懂,二来不认为一般高校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这样努力尝试了数次未果,就彻底搁浅了。 这让我深深的感到:原来没有写进教科书的新认识,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想要被认可,是多么地艰难。 不过,我由此看到了作为一个学者的意义:如果教科书里已经有了,那研究的意义何在?就好比中国孩子们疯狂地刷题,看似对书本的科学知识滚瓜烂熟,但是这种重复性地刷题产生不了创造力,充其量仅是用边际效益极低的方式提高了可怜巴巴的分数,父母又哪里能够奢望通过重复刷题完成学业的孩子长大能够“改变世界”呢?面对现实,看着孩子们好不容易过了中考,又上高考,很多父母的要求从“安身立命”,降到了“混口饭吃”、健康就好。刷题不仅仅浇灭了孩子的创造力,还毁了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和对自我的认知。 很多科研工作者人生最“辉煌”的时刻,都是基于青年博士阶段的重大成果,而我却没能够打下这样的根基,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何为“辉煌”?学术界的评价标准是发表了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以此为基础,是课题级别、评奖和职称序列的标准。近来,埃隆·马斯克在接受专访,谈到关于创新的话题时说:90%的学术论文都毫无价值。看到这个评论,可能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会一声长叹:除了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价值,对社会的价值微乎其微的论文占比远胜于此。讽刺的是,由于核心期刊篇幅的供不应求,使其成为“稀缺商品”,在“黑市”上有了数万的标价,被聪明的国人“玩”成了层出不穷、无法搬上台面的“学术腐败”。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6年的博士真是白读了,但经历了这些年和诸多事,我却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人生没有白读的书、白走的路! 这段时间让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信念,建立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方式。读书最大的馈赠是思考力,而不是知识或学历。有了这个本领,我才具备了为自己人生翻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