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as a Human - CN
第六章 三、生命的尽头
生命的尽头,似乎是很令人“忌讳”的话题。 渴望生命永驻是人类的本能,就连神仙也概莫能外。《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专职工作就是在炼丹炉前挥洒汗水,将精心炼制的可以修炼长生不老的仙丹源源不断地供给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亦是神奇的生命之果,“其中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孙悟空在人间偷摘的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吃上一口便可延年益寿。”可见,延长寿命是所有生命体的渴望,但生命终有尽头,却无法逃避。 在自然生命的空间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是充满未知、甚至神秘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的太阳和灾难哪一个会先到,很多时候哪怕在告别生命之时也充满了遗憾、不甘和不舍。如果带着对生死得失的巨大恐慌,那么生命的体验会大打折扣。 恐惧死亡,并不能延长生命,往往还事与愿违。人间有没有太上老君的仙丹不得而知,历史上没有人成功地“向天再借五百年”。古往今来想用“仙丹”来寻求长生不老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皆是没能换来长寿,反倒吃下了“催命符”,没有一个不是匆匆交上生命的答卷。世间万物“向死而生”。从出生开始,每个生命都一刻不停地奔赴“死亡”。 借用电视剧《与凤行》对生命本身和死亡的一段告白: “死亡,其实只是归去。那是所有生命终将抵达的彼岸,在那里,所有错过和失散的人都会重逢。 生命,就像这流水一样,有时会湍急,有时也会枯竭,但永远不会停止,这便是生命的延续。” 如果人的受孕初生是在这个三维世间人生经历的开始,那么死亡无疑是这场“打怪升级”游戏的落幕。可惜的是,每个人在这次的生命里都只有一次生死体验的机会,并终将迎来剧终的时刻。当一个人理解了生命、生死原来是如此简单的时候,他的生命状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金刚经》有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全是我们对宏观世界里时间尺度的认识,我们觉得出生之前发生的事,和死亡以后发生的事,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恐惧死亡,对灵魂无知,这就是我们在三维空间里认知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能了解“灵魂不灭”的道理,一个人轮回去了其他空间,过去也好,未来也罢,在高维空间看起来只不过是不同投影的像而已。好比把一只蚂蚁放在硬纸板的一面,把另一只放在硬纸板的另一面,它们可能都在追寻着自己的食物,但两只蚂蚁均无法感知到对面的存在,在三维世界,我们却可以一览无余。 在“剧终”之时的濒死体验,鉴于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们找到了一组图片,来揭示癌症末期病人的濒死体验,和与亲人的道别…… 魂魄在迎接死神的过程中,处于离体或即将离体的“不稳定态”。所以,几乎所有关于濒死体验的描述,当事人都感觉自己穿越进入高维。令人慰藉的是,绝大多数关于濒死体验的描述都是无限的美好,那些映入眼帘的景象、色彩和光亮都令人无比舒适,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极致的美。 这很容易理解,在一维里怎么画都是枯燥的线,二维里可以展现美丽的图像,三维那个空间充满了变幻,比二维美得太多;到了四维,这里的场景必定是人间没有见过的美;每一个维度的上升都是比前一个维度美得无穷大。基督教形容那个地方,叫天堂,佛教里,叫“极乐世界”。 《前世今生》中,描绘了死亡的感觉: “我看到一道好美的光……” “现在,我只觉得平静。” “灵魂在这里非常宁静安详,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美好,就像阳光一直照在你身上。这道光是如此高妙!所有东西都是从光而来的!从光里获得能量。灵魂直接到达它那里,就像被一道磁力吸引。” 如果像书里描述的那样,当肉体完成了它的使命,灵魂出窍俯瞰一切的时候,早已没有了感官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一束光的终极关照。在那里,我们获得最彻底的休息,吸取最纯粹的能量,剩下的只有平静。想象至此,似乎能减少很多人对死亡的恐惧、对疾病的憎恶和对肉体的执著,进而减轻对年龄以及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第六章 三、生命的尽头
生命的尽头,似乎是很令人“忌讳”的话题。 渴望生命永驻是人类的本能,就连神仙也概莫能外。《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专职工作就是在炼丹炉前挥洒汗水,将精心炼制的可以修炼长生不老的仙丹源源不断地供给天庭。王母娘娘的蟠桃亦是神奇的生命之果,“其中三千年一熟的,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孙悟空在人间偷摘的人参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吃上一口便可延年益寿。”可见,延长寿命是所有生命体的渴望,但生命终有尽头,却无法逃避。 在自然生命的空间内,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是充满未知、甚至神秘的。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天的太阳和灾难哪一个会先到,很多时候哪怕在告别生命之时也充满了遗憾、不甘和不舍。如果带着对生死得失的巨大恐慌,那么生命的体验会大打折扣。 恐惧死亡,并不能延长生命,往往还事与愿违。人间有没有太上老君的仙丹不得而知,历史上没有人成功地“向天再借五百年”。古往今来想用“仙丹”来寻求长生不老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皆是没能换来长寿,反倒吃下了“催命符”,没有一个不是匆匆交上生命的答卷。世间万物“向死而生”。从出生开始,每个生命都一刻不停地奔赴“死亡”。 借用电视剧《与凤行》对生命本身和死亡的一段告白: “死亡,其实只是归去。那是所有生命终将抵达的彼岸,在那里,所有错过和失散的人都会重逢。 生命,就像这流水一样,有时会湍急,有时也会枯竭,但永远不会停止,这便是生命的延续。” 如果人的受孕初生是在这个三维世间人生经历的开始,那么死亡无疑是这场“打怪升级”游戏的落幕。可惜的是,每个人在这次的生命里都只有一次生死体验的机会,并终将迎来剧终的时刻。当一个人理解了生命、生死原来是如此简单的时候,他的生命状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金刚经》有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过去、现在、未来全是我们对宏观世界里时间尺度的认识,我们觉得出生之前发生的事,和死亡以后发生的事,跟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恐惧死亡,对灵魂无知,这就是我们在三维空间里认知最大的障碍。如果我们能了解“灵魂不灭”的道理,一个人轮回去了其他空间,过去也好,未来也罢,在高维空间看起来只不过是不同投影的像而已。好比把一只蚂蚁放在硬纸板的一面,把另一只放在硬纸板的另一面,它们可能都在追寻着自己的食物,但两只蚂蚁均无法感知到对面的存在,在三维世界,我们却可以一览无余。 在“剧终”之时的濒死体验,鉴于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们找到了一组图片,来揭示癌症末期病人的濒死体验,和与亲人的道别…… 魂魄在迎接死神的过程中,处于离体或即将离体的“不稳定态”。所以,几乎所有关于濒死体验的描述,当事人都感觉自己穿越进入高维。令人慰藉的是,绝大多数关于濒死体验的描述都是无限的美好,那些映入眼帘的景象、色彩和光亮都令人无比舒适,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极致的美。 这很容易理解,在一维里怎么画都是枯燥的线,二维里可以展现美丽的图像,三维那个空间充满了变幻,比二维美得太多;到了四维,这里的场景必定是人间没有见过的美;每一个维度的上升都是比前一个维度美得无穷大。基督教形容那个地方,叫天堂,佛教里,叫“极乐世界”。 《前世今生》中,描绘了死亡的感觉: “我看到一道好美的光……” “现在,我只觉得平静。” “灵魂在这里非常宁静安详,这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美好,就像阳光一直照在你身上。这道光是如此高妙!所有东西都是从光而来的!从光里获得能量。灵魂直接到达它那里,就像被一道磁力吸引。” 如果像书里描述的那样,当肉体完成了它的使命,灵魂出窍俯瞰一切的时候,早已没有了感官的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一束光的终极关照。在那里,我们获得最彻底的休息,吸取最纯粹的能量,剩下的只有平静。想象至此,似乎能减少很多人对死亡的恐惧、对疾病的憎恶和对肉体的执著,进而减轻对年龄以及对时间流逝的焦虑。
第六章 二、人身“八识”
人类感知世界和宇宙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 佛教认为:整个世界均由“识”所现。“识”,英文称为认知(cognition),佛教称为“识别”。“识”分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梵文Manas音译)识、阿赖耶(梵文Alaya音译)识。前“六识”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里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与生就有的,不是后天的,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 眼识:此识系依于眼根,而了别色尘,故名为眼识; 耳识:此识系依于耳根,而了别声尘,故名为耳识; 鼻识:此识系依于鼻根,而了别香尘,故名为鼻识; 舌识:此识系依于舌根,而了别味尘,故名为舌识; 身识:此识系依于身根,而了别触尘,故名为身识; 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 前“五识”对应了人体“五感”,这里的“根”指的是知觉的“接收器”。“了别”在佛教语境中的意思是认知和区分,是对事物的第一念知觉。 正像声波与光波,它们如此宽广,我们人类的感知只能在一个局限的频段,我们感知不到的部分依然存在。同样,绝大多数人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六识”,却不一定能“突破”感知,对“六识”的过分关注和追求反而成了他们与高维连接的“障碍”。 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歌德却对他说:“不,如果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因为有光,才看到了存在。眼根接收了色尘,眼识分别了(看见)颜色;耳根接收了声尘,耳识分别了声音;鼻根接收了香尘,鼻识分别了香味;舌根接收了味尘,舌识分别了味道;身根接收了触尘,身识分别了感知。第“五识”身根,是遍布于人体的触觉收集器官,身识不仅可以感知人体外部的各种触觉,如痛、痒、冷、热、软、硬、干、湿、粗、细、滑、涩等,还可以了别人体内部,如饥饿、干渴等。 意识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意根不同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是有实质的物质存在,而意根是能产生意识的大脑及其功能。意识系统解决的是人的欲望问题,是因外部物质对五官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了别“法尘”可以理解为大脑的思维系统对当下和过往的记忆和感受能力。比如有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当事人仍然无法忘怀,就是“法尘”的作用。 “第七识”是末那识,梵语译为“染污意”,本书我们称它为“心识”。如果意识负责大脑的思维系统,那么心识可以理解为“心的思维系统”。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的心识并未“启动”,他们只是习惯于使用大脑收集五官发出的信息来产生“意识”(思考)。心识则不受外界感受影响,因为它存在于意识的更深一层,近似通常所说的“潜意识”或者“天赋”灵感。由于意识和心识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又是此消彼长的存在:意识强则心识弱,意识弱则心识强,欲望明则天赋暗,欲望弱则天赋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的物质欲旺盛,意识很强,天赋发暗,忙碌而无为;而及其有天赋的人欲望都很低,对生活要求很少,随遇而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做到巅峰的极少数人都具备后者的特点。 人的深层意识到底源于大脑,还是源于心,西方科学一直很困惑。中华文化一直有“心主神明”一说,千百年来传统中医的提法是:“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黄帝内经》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当我们突然极度伤心,会先感到心痛而非大脑痛;当我们恐惧的时候,会先感觉心跳加速,之后才是大脑产生的反应;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时候梦境曲折回荡、光怪陆离,与现实大相径庭,有些经历甚至怎么也想不起来,而做梦好像并没有影响第二天大脑精力充沛。这一方面说明了,心识能够游离于身体之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心识并非仅是大脑的活动。正如电脑的原理一样,大脑作为人体的CPU,只是意识的存储和调用系统,而非意识的产生系统,电脑的真正控制和指挥者,是屏幕前的人类指令。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本书我们称它为“神识”(道教谓“元神”),佛教有称“如来藏”、“无垢识”、“真如”、“真身”、“真心”、“金刚心”、“自性”等。世人皆有阿赖耶识,与生俱来,不仅有,还时刻需要依赖祂,但绝大多数人却始终不知道祂、不认识、也感觉不到祂。 阿赖耶识也是产生前“七识”的直接根源,能够直接变现出“了别”外境的前七识,故为人之“本源”。祂是识种的仓库,含藏众生“无始劫”以来一切造作的善恶业种,存储和输出识的种子,才有其余七识的“了别”能力。因第八识永不触六尘外境,故无觉受,无喜忧,无见闻觉知。 “神识”可以理解为“元神”,但并不能完全等同。“神识”是“八识”中的最高一级,表示“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感知“元神”,或受“元神”牵引的能力。 佛经中颂念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玄奘法师汉译版《心经》。《心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金刚经》,再浓缩为260字《心经》,讲的就是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如来藏”之体性。《金刚经》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世人生起“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金刚心”。这里的“如来藏”、“金刚心”等,均指阿赖耶识。 前七识均由阿赖耶识而来,皆有生灭,第八识却“不生不灭”,所藏业种“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若第八识不藏业种,或者第八识有断灭,有拣择,则因果错乱。《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阿赖耶识。告诉人们: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看似有生灭等表象,实则无生无灭;如谓有生或有灭,则偏颇一边;离此两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 “中道”还认为:万物皆是阴阳合一,有物质就必有反物质。宇宙星体总是不断地毁灭又诞生,物质总是不断地湮灭又产生,反物质也永远存在。人的身体是物质,阿赖耶识可以比作反物质。物质之所在(可见),是因为反物质的作用(不可见),反物质是维持物质存在的基础和根源。正是反物质的作用,才会产生“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往复循环,并形成规律和秩序。这与佛陀说宇宙万事万物存在“成住坏空”循环往复之说如出一辙。 再说到“空”,并不是“无”,可以理解为“假有”、“看似有,实则无”。佛教所说的空,指的是: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谓之“空”。《心经》开篇即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紧接着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中论·观四谛品》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大乘起信论》云:“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皆告诉人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 读者可以联想一下本书第三章《量子的秘密》第一节,谈及量子的“空”性,我们探讨过组成世间万物的微小粒子,其本身也是似“有”若“无”地呈现“空”像。作为最高识的阿赖耶识还可以理解为第二章中所说的高维世界“投影源”:低维是高维的投影,阿赖耶识指挥着我们累世的因缘和合,只是绝大多数人感知不到。“神识”也并非仅存于心或大脑,祂可能遍布于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细胞,是“全息”的所在,这样反倒可以解释,它是前七识的根本来源。 有人会问,既然“元神”不生不灭,人去世了之后“元神”去哪儿了呢?我们在本章第四节详述。
第六章 二、人身“八识”
人类感知世界和宇宙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 佛教认为:整个世界均由“识”所现。“识”,英文称为认知(cognition),佛教称为“识别”。“识”分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梵文Manas音译)识、阿赖耶(梵文Alaya音译)识。前“六识”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里说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应“色声香味触法”。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与生就有的,不是后天的,是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 眼识:此识系依于眼根,而了别色尘,故名为眼识; 耳识:此识系依于耳根,而了别声尘,故名为耳识; 鼻识:此识系依于鼻根,而了别香尘,故名为鼻识; 舌识:此识系依于舌根,而了别味尘,故名为舌识; 身识:此识系依于身根,而了别触尘,故名为身识; 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 前“五识”对应了人体“五感”,这里的“根”指的是知觉的“接收器”。“了别”在佛教语境中的意思是认知和区分,是对事物的第一念知觉。 正像声波与光波,它们如此宽广,我们人类的感知只能在一个局限的频段,我们感知不到的部分依然存在。同样,绝大多数人能够很清晰地感知“六识”,却不一定能“突破”感知,对“六识”的过分关注和追求反而成了他们与高维连接的“障碍”。 一则小故事:有一次,叔本华与哥德谈到光。叔本华说:“太阳系是我们的表象,如果我们没有看到光,光就不存在。”歌德却对他说:“不,如果光没有照耀到您,您就不存在。” 因为有光,才看到了存在。眼根接收了色尘,眼识分别了(看见)颜色;耳根接收了声尘,耳识分别了声音;鼻根接收了香尘,鼻识分别了香味;舌根接收了味尘,舌识分别了味道;身根接收了触尘,身识分别了感知。第“五识”身根,是遍布于人体的触觉收集器官,身识不仅可以感知人体外部的各种触觉,如痛、痒、冷、热、软、硬、干、湿、粗、细、滑、涩等,还可以了别人体内部,如饥饿、干渴等。 意识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意根不同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是有实质的物质存在,而意根是能产生意识的大脑及其功能。意识系统解决的是人的欲望问题,是因外部物质对五官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了别“法尘”可以理解为大脑的思维系统对当下和过往的记忆和感受能力。比如有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当事人仍然无法忘怀,就是“法尘”的作用。 “第七识”是末那识,梵语译为“染污意”,本书我们称它为“心识”。如果意识负责大脑的思维系统,那么心识可以理解为“心的思维系统”。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人的心识并未“启动”,他们只是习惯于使用大脑收集五官发出的信息来产生“意识”(思考)。心识则不受外界感受影响,因为它存在于意识的更深一层,近似通常所说的“潜意识”或者“天赋”灵感。由于意识和心识作用机理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又是此消彼长的存在:意识强则心识弱,意识弱则心识强,欲望明则天赋暗,欲望弱则天赋强。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的物质欲旺盛,意识很强,天赋发暗,忙碌而无为;而及其有天赋的人欲望都很低,对生活要求很少,随遇而安。在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做到巅峰的极少数人都具备后者的特点。 人的深层意识到底源于大脑,还是源于心,西方科学一直很困惑。中华文化一直有“心主神明”一说,千百年来传统中医的提法是:“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黄帝内经》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当我们突然极度伤心,会先感到心痛而非大脑痛;当我们恐惧的时候,会先感觉心跳加速,之后才是大脑产生的反应;当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时候梦境曲折回荡、光怪陆离,与现实大相径庭,有些经历甚至怎么也想不起来,而做梦好像并没有影响第二天大脑精力充沛。这一方面说明了,心识能够游离于身体之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心识并非仅是大脑的活动。正如电脑的原理一样,大脑作为人体的CPU,只是意识的存储和调用系统,而非意识的产生系统,电脑的真正控制和指挥者,是屏幕前的人类指令。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本书我们称它为“神识”(道教谓“元神”),佛教有称“如来藏”、“无垢识”、“真如”、“真身”、“真心”、“金刚心”、“自性”等。世人皆有阿赖耶识,与生俱来,不仅有,还时刻需要依赖祂,但绝大多数人却始终不知道祂、不认识、也感觉不到祂。 阿赖耶识也是产生前“七识”的直接根源,能够直接变现出“了别”外境的前七识,故为人之“本源”。祂是识种的仓库,含藏众生“无始劫”以来一切造作的善恶业种,存储和输出识的种子,才有其余七识的“了别”能力。因第八识永不触六尘外境,故无觉受,无喜忧,无见闻觉知。 “神识”可以理解为“元神”,但并不能完全等同。“神识”是“八识”中的最高一级,表示“识”的能力,也就是人们感知“元神”,或受“元神”牵引的能力。 佛经中颂念最多、流传最广的是玄奘法师汉译版《心经》。《心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金刚经》,再浓缩为260字《心经》,讲的就是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如来藏”之体性。《金刚经》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世人生起“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金刚心”。这里的“如来藏”、“金刚心”等,均指阿赖耶识。 前七识均由阿赖耶识而来,皆有生灭,第八识却“不生不灭”,所藏业种“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若第八识不藏业种,或者第八识有断灭,有拣择,则因果错乱。《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阿赖耶识。告诉人们:宇宙万法,皆由因缘聚散而看似有生灭等表象,实则无生无灭;如谓有生或有灭,则偏颇一边;离此两边,说不生不灭,则为“中道”之理。 “中道”还认为:万物皆是阴阳合一,有物质就必有反物质。宇宙星体总是不断地毁灭又诞生,物质总是不断地湮灭又产生,反物质也永远存在。人的身体是物质,阿赖耶识可以比作反物质。物质之所在(可见),是因为反物质的作用(不可见),反物质是维持物质存在的基础和根源。正是反物质的作用,才会产生“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往复循环,并形成规律和秩序。这与佛陀说宇宙万事万物存在“成住坏空”循环往复之说如出一辙。 再说到“空”,并不是“无”,可以理解为“假有”、“看似有,实则无”。佛教所说的空,指的是: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谓之“空”。《心经》开篇即云:“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紧接着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进行解说。《中论·观四谛品》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大乘起信论》云:“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皆告诉人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 读者可以联想一下本书第三章《量子的秘密》第一节,谈及量子的“空”性,我们探讨过组成世间万物的微小粒子,其本身也是似“有”若“无”地呈现“空”像。作为最高识的阿赖耶识还可以理解为第二章中所说的高维世界“投影源”:低维是高维的投影,阿赖耶识指挥着我们累世的因缘和合,只是绝大多数人感知不到。“神识”也并非仅存于心或大脑,祂可能遍布于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每个细胞,是“全息”的所在,这样反倒可以解释,它是前七识的根本来源。 有人会问,既然“元神”不生不灭,人去世了之后“元神”去哪儿了呢?我们在本章第四节详述。
第六章 对话灵魂 一、成长与衰老
“你不必相信,但你需要知道。” ——《海奥华预言》 一、成长与衰老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向死而生。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每一个生命诞生,时空能量进入人体,形成一个独特的能量组合(这就是生辰八字)。每一个生命结束,灵魂能量融入空间,回归能量的公共属性。 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负责人Hans-Peter Dürr博士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世界,这里和现在,都只是可理解的物质层面而已,在这已知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无穷的真实世界……就算身体死了,灵魂仍存在于精神量子领域,因此,我们是不朽的。”他打了一个比方,正如粒子的资料储存在波的形态上一样,大脑是有形的“硬盘”可以储存我们的资料,这些资料会“上传”到精神量子领域。这样类推下去,当人类的身体(或“硬盘”)消失,人类的意识(“硬盘中的资料”)仍然存在。 如果人类真的有灵魂,人类的意识真的可以脱离身体“永垂不朽”。那是不是人的衰老,就像一件会越穿越旧的衣服,终将归为尘土? 有医学实验证明,人类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相比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长大。比如牛羊鹿狼豹虎等等,刚出生就能站立,几个小时就会奔跑,小猩猩出生后除了吃奶,几乎可以自理,2个月后就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相比起来,我们人类的宝宝,出生2个月才能抬头,8个月才能爬行,12个月才能自己站立,到18-21个月,才能达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时的成熟度,幼儿园阶段成长得很慢。之后的养娃之路,众所周知,更是道阻且长,几乎得负责到18岁才能成为法律中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是,这还不能高兴得太早,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琼斯教授认为:“人类大脑在18岁时仍在经历巨大改变,20多岁还不太会处理心理压力,很容易受精神障碍影响,而这些问题到了30岁左右就会逐渐得到解决,只是有些人更早一些,有些人更晚一些。”换句话说,人类到了30岁左右才算彻底“长大”。 这一点,乍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进入“而立之年”的人,都会有一些“共鸣”的记忆。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意识(智力、情感等)和用来存储意识的脑部。美国罗特曼研究所2011年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克制情绪波动的前额叶皮质层,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可见,少年儿童容易冲动叛逆,初入社会的青年不谙世事,都是有原因的:他们的脑子确实还没长到足够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厚积薄发”,人类才拥有了远超其他动物的聪明和智慧。孔子在《论语》道出了人生的成长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在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情,达到相应的能力,是对生命起码的负责和尊重。如果15岁不去读书,30岁还不能自立,那就会成为父母、家庭,甚至社会的“拖累”。同样,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他的意思是,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年轻人不相信可以理解,一个人过了40岁还不知有命,只能说悟性太差,不能领会人生最根本的东西,还没活明白。 人的成长是一个由慢变快的过程,仿佛有明显的“风水岭”,衰老也是,身体进入某个岁数后好像就突然发生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自然医学》上发表过一项研究,发现有3个年龄,人会“断崖式”衰老。 研究人员采集了4263名18-95岁人群与衰老相关的血浆蛋白进行分析,探讨血浆蛋白质族谱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发现人体的衰老并不是匀速进行的,在34岁、60岁、78岁时血液蛋白质水平会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换句话说,在这3个年龄更容易衰老。(图6.1) 图6.1:人体的衰老 人在34岁时,健康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时候很多人处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状态,身心健康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协调性开始下降,骨质开始流失和肺活量缓慢下降。迈过60岁这个“风水岭”,身体全面迈向老年。此时正处于更年期末期,很多人退休后生活状态改变,衰老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在心脏传导系统持续衰老、胃肠功能逐渐降低和免疫功能下降。到了78岁,全身脏器开始快速衰老,包括神经、泌尿、呼吸以及循环系统等,部分老年人的认知和心理也会出现明显变化。 2021年,《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65岁后运动能力越差的人群死亡风险也越高。步行速度慢会导致死亡风险增加22%,坐站能力差会导致风险增加14%,握力差会导致风险增加15%,日常活动困难则会让风险增加30%。这正是在说,身体机能越来越差,就好像一台机器,越用越旧,一件衣服,越穿越破,都是不可逆的。 命运使然,生和死都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肉体的死亡也不例外。机器在电能的作用下工作,一旦停止供电,机器不工作了,但是电还是存在的;汽车开得时间久了出了状况,车主会不会换辆新车?一个角色演完一件衣服也就穿破了,主人是否会换一件衣服扮演新的角色? 生而为人,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当人体消亡后,维系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灵魂能量到哪里去了,以及这种灵魂能量以什么形式获得延续。
第六章 对话灵魂 一、成长与衰老
“你不必相信,但你需要知道。” ——《海奥华预言》 一、成长与衰老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向死而生。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每一个生命诞生,时空能量进入人体,形成一个独特的能量组合(这就是生辰八字)。每一个生命结束,灵魂能量融入空间,回归能量的公共属性。 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负责人Hans-Peter Dürr博士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世界,这里和现在,都只是可理解的物质层面而已,在这已知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无穷的真实世界……就算身体死了,灵魂仍存在于精神量子领域,因此,我们是不朽的。”他打了一个比方,正如粒子的资料储存在波的形态上一样,大脑是有形的“硬盘”可以储存我们的资料,这些资料会“上传”到精神量子领域。这样类推下去,当人类的身体(或“硬盘”)消失,人类的意识(“硬盘中的资料”)仍然存在。 如果人类真的有灵魂,人类的意识真的可以脱离身体“永垂不朽”。那是不是人的衰老,就像一件会越穿越旧的衣服,终将归为尘土? 有医学实验证明,人类的成长并不是一个匀速的过程。相比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真的需要更长的时间长大。比如牛羊鹿狼豹虎等等,刚出生就能站立,几个小时就会奔跑,小猩猩出生后除了吃奶,几乎可以自理,2个月后就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相比起来,我们人类的宝宝,出生2个月才能抬头,8个月才能爬行,12个月才能自己站立,到18-21个月,才能达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时的成熟度,幼儿园阶段成长得很慢。之后的养娃之路,众所周知,更是道阻且长,几乎得负责到18岁才能成为法律中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是,这还不能高兴得太早,英国剑桥大学的彼得·琼斯教授认为:“人类大脑在18岁时仍在经历巨大改变,20多岁还不太会处理心理压力,很容易受精神障碍影响,而这些问题到了30岁左右就会逐渐得到解决,只是有些人更早一些,有些人更晚一些。”换句话说,人类到了30岁左右才算彻底“长大”。 这一点,乍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但进入“而立之年”的人,都会有一些“共鸣”的记忆。人类和其他物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意识(智力、情感等)和用来存储意识的脑部。美国罗特曼研究所2011年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克制情绪波动的前额叶皮质层,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可见,少年儿童容易冲动叛逆,初入社会的青年不谙世事,都是有原因的:他们的脑子确实还没长到足够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厚积薄发”,人类才拥有了远超其他动物的聪明和智慧。孔子在《论语》道出了人生的成长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在合适的年龄,做正确的事情,达到相应的能力,是对生命起码的负责和尊重。如果15岁不去读书,30岁还不能自立,那就会成为父母、家庭,甚至社会的“拖累”。同样,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一个人到了40岁还不相信有命,此人悟性太差。”他的意思是,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年轻人不相信可以理解,一个人过了40岁还不知有命,只能说悟性太差,不能领会人生最根本的东西,还没活明白。 人的成长是一个由慢变快的过程,仿佛有明显的“风水岭”,衰老也是,身体进入某个岁数后好像就突然发生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自然医学》上发表过一项研究,发现有3个年龄,人会“断崖式”衰老。 研究人员采集了4263名18-95岁人群与衰老相关的血浆蛋白进行分析,探讨血浆蛋白质族谱在生命周期中的变化。结果发现人体的衰老并不是匀速进行的,在34岁、60岁、78岁时血液蛋白质水平会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换句话说,在这3个年龄更容易衰老。(图6.1) 图6.1:人体的衰老 人在34岁时,健康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时候很多人处于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状态,身心健康受到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协调性开始下降,骨质开始流失和肺活量缓慢下降。迈过60岁这个“风水岭”,身体全面迈向老年。此时正处于更年期末期,很多人退休后生活状态改变,衰老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在心脏传导系统持续衰老、胃肠功能逐渐降低和免疫功能下降。到了78岁,全身脏器开始快速衰老,包括神经、泌尿、呼吸以及循环系统等,部分老年人的认知和心理也会出现明显变化。 2021年,《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65岁后运动能力越差的人群死亡风险也越高。步行速度慢会导致死亡风险增加22%,坐站能力差会导致风险增加14%,握力差会导致风险增加15%,日常活动困难则会让风险增加30%。这正是在说,身体机能越来越差,就好像一台机器,越用越旧,一件衣服,越穿越破,都是不可逆的。 命运使然,生和死都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肉体的死亡也不例外。机器在电能的作用下工作,一旦停止供电,机器不工作了,但是电还是存在的;汽车开得时间久了出了状况,车主会不会换辆新车?一个角色演完一件衣服也就穿破了,主人是否会换一件衣服扮演新的角色? 生而为人,或许更应该思考的是:当人体消亡后,维系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灵魂能量到哪里去了,以及这种灵魂能量以什么形式获得延续。
第五章 六、关于生命本源的猜想
六、关于生命本源的猜想 前文提到,在中国广为熟知的佛教和道教,其实都是“非神论”的宗教,即不认为有一个创造一切的神,也不依赖任何神灵的拯救。曾仕强先生曾评论说:“在后面加上这个‘教’字,也是很冤枉的”。因为但凡这个世界上的宗教,都有严格的教义、教规,推崇唯一的教主,才能得到临终救赎,且严格排他,哪怕是基督教派信仰同一个上帝,各分支教派也是水火不容,井水不犯河水。 其实,在华夏上万年绵延不衰的文明里,佛、道早已与中国文化观和传统民间习俗融为一体,流芳百世,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称为佛学、道学。佛道不推崇唯一的神明,民间千家万户供奉的神仙千奇百怪,老百姓巴不得供一大桌。佛道均没有主张出家,也没有要求行跪拜礼、吃斋念经、烧香祈祷,更没有让人崇拜外在的神秘力量,反而告诉人们不要“着相”,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走向发现自己内在与佛陀一样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是真正的不迷信! 道教为中国“土生土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道教。道教最早的经典是《道德经》,出自老子,所以后世又尊老子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化身)。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德”则是人类内在的品质和行为准则。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回归到“道”的状态,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即“天人合一”。 《道德经》(帛书版)有言:“有状昆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句话讲“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那么,人是如何产生的呢?《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言:“阳气上升,化生诸天,阴气下降,化生诸地,阳之余气化为男子,阴之余气化为女人,阴阳二气,混合自然,生生化化,乃有人伦。”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产生天地。阳气之余气化为男人,阴气之余气化为女人,之后阴阳交融,产生了更多的人,自然万物,亦是阴阳结合的产物。 人是由阴阳二气所化生,是“道”所化生万物中的一种,同时又在万物之中属于最尊。《易经》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景经》言:“万物之中,人之最贵……一形之内,包含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刚柔,无所不法……所以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海,齿为玉石。”大道至简,万物同出而异名。人体就是天地的“全息”,是天地造化中最玄妙的生灵。 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宇宙总也逃离不了“成住坏空”,即前文提到的“熵增定律”。根据备受争议的《莱瑟塔档案》(Lacerta File),迄今的地球正在经历第7次文明,前面6次文明都因为各种原因或因各种灾难毁灭了。当然,这个猜测难以证实。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伊甸园的龙》(Dragons of Eden)中提出了宇宙年历,假设把已知138亿年的宇宙历史压缩到1年,一起看一看,地球人类的大事件,都出现在什么时刻吧!(图5.12) 图5.12:把宇宙历史压缩到一年(想象图) 1月1日,宇宙诞生日,发生了“传说”中的大爆炸(Big Bang);5月1日,银河系诞生;9月9日,太阳系诞生;9月14日,地球诞生;10月9日,地球出现最古老的细菌;12月14日,多细胞生物诞生;12月24日,恐龙出现;12月31日晚上22:30,人类出现;23:59:35,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23:59:50,苏美尔、埃及、巴比伦等文明;23:59:55,佛诞,秦朝;23:59:59,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午夜前0.02秒,现代人类发明互联网…… 在这个宇宙年历里,妥妥地“一眼万年”:每一天相当于3780万年,1小时相当于158万年,1秒相当于438年;一个人活到80岁,宇宙才过去了0.18秒。 放在宇宙的年历上,人类仅是沧海一粟,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过是午夜前的最后半分钟闪现的所谓“文明”。放眼这一天的任意时刻,在熵增定律下曾有各种“成住坏空”,生命体诞生,又自我毁灭了数次,真不是没有可能。 今时今日,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挖掘,然后“发现”各种古代的辉煌,完全违背“进化论”,几乎全部进入“未解之谜”。比如中国四川的三星堆文明;遍布太阳系各星球(地球、月球、木星、火星等)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过去500年间,地球上记录有7000多处“麦田怪圈”;在“灭世洪水”后“幸存”于世界各地的“巨石切割”建筑或建筑(碳14测定指向距今5000-10000年,有的甚至长达10万年),被认为来自远古茹毛饮血、尚未开化的“野蛮人”之手,却为现今人类所不能及(图5.13)…… 图5.13:世界各地的巨石阵,精准巨石切割术为现代文明所不能 这样看来,《山海经》和世界各地出土的很多典籍对我们这个文明上古、中古的看似天方夜谭的记载,实则可能是如出一辙的真实记录。而佛陀在午夜前最后数秒钟投身于人间,讲经说法,对于当世之人“大白话”地开示超拔,关于宇宙种种,可能亦非妄语。 接下来,已经脑洞大开的我们或许会问:是谁创造了上帝?是谁创造了佛陀?是谁为耶稣和佛陀定下了规则,主宰祂们的命运?老子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不知道应该叫什么比较合适,就称这只“看不见的手”为“道”。电视剧《与凤行》有这样的剧设,神明看似三界之尊,可祂背后还有一个隐身大BOSS决定神明的命运:给祂毁天灭地的力量,但又限制于祂,神明也不能永生,如果动了七情六欲,天道就用雷电灭了你的神力,再罚你到堕落下界轮回受苦,改过自新。 问题是:我们是否受大BOSS管?当然啦! 就好像我们是一个小兵,受部门经理管,部门经理上面有总经理,总经理上面有董事长(或投资人)。董事长有绝对权力经常更换总经理(神明轮回),总经理的想法如果和董事长不一致,通常就是总经理“下课”(神明终结、神力消失)。如果董事长觉得十分不满,还可以要求解散重来(一场大劫,而大洪水只是个 “迷你劫”)。 这位大BOSS好像没有心念欲望,在“用人”方面也容不得一点瑕疵。我们可能觉得神明有罪,但罪不至死,但祂并不这么认为,一旦发现,只有翻脸,哪怕“三界只剩下一个神”。所以,作为小兵,永远需要知道自己的老板是谁,并且符合BOSS设定的游戏规则。 不过,面对冷酷无情的大BOSS,沟通仍然是有效的,可以换来暂时的和解。大BOSS给人间设定的游戏规则看似有一个“不悖”的原则体系,我们在第八章里,进行一些归纳。
第五章 六、关于生命本源的猜想
六、关于生命本源的猜想 前文提到,在中国广为熟知的佛教和道教,其实都是“非神论”的宗教,即不认为有一个创造一切的神,也不依赖任何神灵的拯救。曾仕强先生曾评论说:“在后面加上这个‘教’字,也是很冤枉的”。因为但凡这个世界上的宗教,都有严格的教义、教规,推崇唯一的教主,才能得到临终救赎,且严格排他,哪怕是基督教派信仰同一个上帝,各分支教派也是水火不容,井水不犯河水。 其实,在华夏上万年绵延不衰的文明里,佛、道早已与中国文化观和传统民间习俗融为一体,流芳百世,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称为佛学、道学。佛道不推崇唯一的神明,民间千家万户供奉的神仙千奇百怪,老百姓巴不得供一大桌。佛道均没有主张出家,也没有要求行跪拜礼、吃斋念经、烧香祈祷,更没有让人崇拜外在的神秘力量,反而告诉人们不要“着相”,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走向发现自己内在与佛陀一样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是真正的不迷信! 道教为中国“土生土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这种思想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道教。道教最早的经典是《道德经》,出自老子,所以后世又尊老子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化身)。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德”则是人类内在的品质和行为准则。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回归到“道”的状态,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即“天人合一”。 《道德经》(帛书版)有言:“有状昆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句话讲“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寂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那么,人是如何产生的呢?《太上老君说五斗金章受生经》言:“阳气上升,化生诸天,阴气下降,化生诸地,阳之余气化为男子,阴之余气化为女人,阴阳二气,混合自然,生生化化,乃有人伦。”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产生天地。阳气之余气化为男人,阴气之余气化为女人,之后阴阳交融,产生了更多的人,自然万物,亦是阴阳结合的产物。 人是由阴阳二气所化生,是“道”所化生万物中的一种,同时又在万物之中属于最尊。《易经》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中景经》言:“万物之中,人之最贵……一形之内,包含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刚柔,无所不法……所以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海,齿为玉石。”大道至简,万物同出而异名。人体就是天地的“全息”,是天地造化中最玄妙的生灵。 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宇宙总也逃离不了“成住坏空”,即前文提到的“熵增定律”。根据备受争议的《莱瑟塔档案》(Lacerta File),迄今的地球正在经历第7次文明,前面6次文明都因为各种原因或因各种灾难毁灭了。当然,这个猜测难以证实。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伊甸园的龙》(Dragons of Eden)中提出了宇宙年历,假设把已知138亿年的宇宙历史压缩到1年,一起看一看,地球人类的大事件,都出现在什么时刻吧!(图5.12) 图5.12:把宇宙历史压缩到一年(想象图) 1月1日,宇宙诞生日,发生了“传说”中的大爆炸(Big Bang);5月1日,银河系诞生;9月9日,太阳系诞生;9月14日,地球诞生;10月9日,地球出现最古老的细菌;12月14日,多细胞生物诞生;12月24日,恐龙出现;12月31日晚上22:30,人类出现;23:59:35,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23:59:50,苏美尔、埃及、巴比伦等文明;23:59:55,佛诞,秦朝;23:59:59,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午夜前0.02秒,现代人类发明互联网…… 在这个宇宙年历里,妥妥地“一眼万年”:每一天相当于3780万年,1小时相当于158万年,1秒相当于438年;一个人活到80岁,宇宙才过去了0.18秒。 放在宇宙的年历上,人类仅是沧海一粟,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过是午夜前的最后半分钟闪现的所谓“文明”。放眼这一天的任意时刻,在熵增定律下曾有各种“成住坏空”,生命体诞生,又自我毁灭了数次,真不是没有可能。 今时今日,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挖掘,然后“发现”各种古代的辉煌,完全违背“进化论”,几乎全部进入“未解之谜”。比如中国四川的三星堆文明;遍布太阳系各星球(地球、月球、木星、火星等)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过去500年间,地球上记录有7000多处“麦田怪圈”;在“灭世洪水”后“幸存”于世界各地的“巨石切割”建筑或建筑(碳14测定指向距今5000-10000年,有的甚至长达10万年),被认为来自远古茹毛饮血、尚未开化的“野蛮人”之手,却为现今人类所不能及(图5.13)…… 图5.13:世界各地的巨石阵,精准巨石切割术为现代文明所不能 这样看来,《山海经》和世界各地出土的很多典籍对我们这个文明上古、中古的看似天方夜谭的记载,实则可能是如出一辙的真实记录。而佛陀在午夜前最后数秒钟投身于人间,讲经说法,对于当世之人“大白话”地开示超拔,关于宇宙种种,可能亦非妄语。 接下来,已经脑洞大开的我们或许会问:是谁创造了上帝?是谁创造了佛陀?是谁为耶稣和佛陀定下了规则,主宰祂们的命运?老子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他不知道应该叫什么比较合适,就称这只“看不见的手”为“道”。电视剧《与凤行》有这样的剧设,神明看似三界之尊,可祂背后还有一个隐身大BOSS决定神明的命运:给祂毁天灭地的力量,但又限制于祂,神明也不能永生,如果动了七情六欲,天道就用雷电灭了你的神力,再罚你到堕落下界轮回受苦,改过自新。 问题是:我们是否受大BOSS管?当然啦! 就好像我们是一个小兵,受部门经理管,部门经理上面有总经理,总经理上面有董事长(或投资人)。董事长有绝对权力经常更换总经理(神明轮回),总经理的想法如果和董事长不一致,通常就是总经理“下课”(神明终结、神力消失)。如果董事长觉得十分不满,还可以要求解散重来(一场大劫,而大洪水只是个 “迷你劫”)。 这位大BOSS好像没有心念欲望,在“用人”方面也容不得一点瑕疵。我们可能觉得神明有罪,但罪不至死,但祂并不这么认为,一旦发现,只有翻脸,哪怕“三界只剩下一个神”。所以,作为小兵,永远需要知道自己的老板是谁,并且符合BOSS设定的游戏规则。 不过,面对冷酷无情的大BOSS,沟通仍然是有效的,可以换来暂时的和解。大BOSS给人间设定的游戏规则看似有一个“不悖”的原则体系,我们在第八章里,进行一些归纳。
第五章 五、佛教的人类起源说
五、佛教的人类起源说 读罢东西方传说,来看对华夏影响深远的佛教,如何为人类开篇。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非今印度特定地区)。近代以来,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尽管在东亚、东南亚拥有大量信徒,但其在发源地的印度和尼泊尔却逐渐式微。由于政治和宗教的暴力结合,印度现在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如今,印度佛教信众已经很少,佛教的精髓反而流传到东方中国,并发扬光大。 佛教揭示的生命实相观与不断发展的科学相契合,成为一门满含哲学智慧的佛学思想,千百年来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相传,乔达摩·悉达多在出家之前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世尊在悟道成佛(公元前531年)之前,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遂正式创办佛教,留下了很多经书。后鸠摩罗什、玄奘等带到中国,翻译成佛教经典。 爱因斯坦对佛教智慧充满赞叹:“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背,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既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经中涉及人类起源的经文很多,比如《长阿含经》、《起世经》、《楞严经》等等。佛经上说,人类是从另外一个世界——“光音天”下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 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色界,有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见图5.10) 图5.10:三界二十八天示意图 为什么叫“光音天”呢? “光音天”是非常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其意。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 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来自“光音天”,那其他“天界”的人在哪儿? 《起世经》中,佛陀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一日一月,这一日一月所行经之处,普照四方天下。与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三界之内,有千日千月,各日月所照之处名为一世界,千日千月所照之处名为一千世界…… 这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佛国,是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整个法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们现在在哪里? 南赡部洲(Jambudvipa),又译南瞻部洲,亦称“阎浮”、“阎浮提”,因岛上盛产阎浮树(赡部树),位于须弥山以南而得名。佛经上说,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分别住着四大天王,另外还有八小部洲。《阿含经》载:“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阿毗昙论》:“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赡部。” 有趣的是,《阿含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即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岁,不能寿终正寝的人多;西牛贺洲位于须弥山西侧,寿命两百岁;东胜神洲的人,寿命三百岁,这三个洲的人都命中多夭折;北俱卢洲的人福报最大,寿一千岁,无命中夭折者。 佛陀认为:人类,与三界众生一样,自无量劫以来就始终存在,或转生为人类,或堕落为旁生,恒时在六道中流转不息。 天人的天福享尽,禅定一消失,必定又随业受报,要往生到哪一个世界去,就由自作的业力所支配,如是于十方世界循环不定。换句话说:天人在未生于光音天之前,就已造下生于光音天之业因,因而感召生于彼处,依此类推,生命无始,所拥有的祸福吉凶乃至善恶之果,随业受报,如是无止尽的历程。 在讲述地球人类起源故事之前,先科普一下佛教所说的“劫”。 佛教的宇宙观中,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从最初天地混沌慢慢形成稳定的空间状态(成),到稳定空间状态的长时间保持(住),再到稳定空间开始变得混乱(坏),到最后又变成了混沌一片(空)。这一轮是一个宇宙的循环。 佛陀在《起世经》中,将这个“光音天”人降生地球的故事对着众出家比丘,娓娓道来:(图5.11) 图5.11:佛陀讲经(想象图) “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佛陀先介绍了“光音天”上的情况:在“成住坏空”的轮转中,上一个大劫末,天地崩坏,宇宙空无一物,又从上一个混沌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宇宙空间,在“成”的这个阶段,生命都往生到“色界天”二禅三天的“光音天”中。光音天人均是幻化而生,身心欢畅,以喜悦为食,都有神通,会飞行,还拥有很长的寿命。 “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过了很久以后,这个空间转变到下一个混乱的阶段,地球在这个时候,空无一物,光音天人中的福业受尽之人,下凡到地球。他们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幻化而生,被称为娑诃波帝(娑诃:世界,波帝:主人,可以理解为“世界主”)。 “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时久住,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之后,又有更多的光音天人来到地球。虽然他们生在了地球,但依旧有着在光音天时的形态,不需要吃人间的食物,以喜悦为食,身体发光,可以腾空而飞,身体相貌庄严美貌,寿命长久。他们没有男女性别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 “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着。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
第五章 五、佛教的人类起源说
五、佛教的人类起源说 读罢东西方传说,来看对华夏影响深远的佛教,如何为人类开篇。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非今印度特定地区)。近代以来,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尽管在东亚、东南亚拥有大量信徒,但其在发源地的印度和尼泊尔却逐渐式微。由于政治和宗教的暴力结合,印度现在主要的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如今,印度佛教信众已经很少,佛教的精髓反而流传到东方中国,并发扬光大。 佛教揭示的生命实相观与不断发展的科学相契合,成为一门满含哲学智慧的佛学思想,千百年来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相传,乔达摩·悉达多在出家之前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世尊在悟道成佛(公元前531年)之前,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遂正式创办佛教,留下了很多经书。后鸠摩罗什、玄奘等带到中国,翻译成佛教经典。 爱因斯坦对佛教智慧充满赞叹:“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背,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如果有一个既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经中涉及人类起源的经文很多,比如《长阿含经》、《起世经》、《楞严经》等等。佛经上说,人类是从另外一个世界——“光音天”下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 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色界,有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有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有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见图5.10) 图5.10:三界二十八天示意图 为什么叫“光音天”呢? “光音天”是非常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其意。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 我们地球上的人类来自“光音天”,那其他“天界”的人在哪儿? 《起世经》中,佛陀说:“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一日一月,这一日一月所行经之处,普照四方天下。与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三界之内,有千日千月,各日月所照之处名为一世界,千日千月所照之处名为一千世界…… 这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佛国,是众生所居住的世界。整个法界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们现在在哪里? 南赡部洲(Jambudvipa),又译南瞻部洲,亦称“阎浮”、“阎浮提”,因岛上盛产阎浮树(赡部树),位于须弥山以南而得名。佛经上说,须弥山周围咸海中的四大洲,分别为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分别住着四大天王,另外还有八小部洲。《阿含经》载:“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阿毗昙论》:“有赡部树,生此洲。北边泥民陀罗河南岸,正当洲之中心。北临水上,于树下水底,南岸下,有赡部。黄金古名阎浮檀金,树因金而得名,洲因树而立号,故名赡部。” 有趣的是,《阿含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即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岁,不能寿终正寝的人多;西牛贺洲位于须弥山西侧,寿命两百岁;东胜神洲的人,寿命三百岁,这三个洲的人都命中多夭折;北俱卢洲的人福报最大,寿一千岁,无命中夭折者。 佛陀认为:人类,与三界众生一样,自无量劫以来就始终存在,或转生为人类,或堕落为旁生,恒时在六道中流转不息。 天人的天福享尽,禅定一消失,必定又随业受报,要往生到哪一个世界去,就由自作的业力所支配,如是于十方世界循环不定。换句话说:天人在未生于光音天之前,就已造下生于光音天之业因,因而感召生于彼处,依此类推,生命无始,所拥有的祸福吉凶乃至善恶之果,随业受报,如是无止尽的历程。 在讲述地球人类起源故事之前,先科普一下佛教所说的“劫”。 佛教的宇宙观中,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从最初天地混沌慢慢形成稳定的空间状态(成),到稳定空间状态的长时间保持(住),再到稳定空间开始变得混乱(坏),到最后又变成了混沌一片(空)。这一轮是一个宇宙的循环。 佛陀在《起世经》中,将这个“光音天”人降生地球的故事对着众出家比丘,娓娓道来:(图5.11) 图5.11:佛陀讲经(想象图) “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安乐而往。” 佛陀先介绍了“光音天”上的情况:在“成住坏空”的轮转中,上一个大劫末,天地崩坏,宇宙空无一物,又从上一个混沌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宇宙空间,在“成”的这个阶段,生命都往生到“色界天”二禅三天的“光音天”中。光音天人均是幻化而生,身心欢畅,以喜悦为食,都有神通,会飞行,还拥有很长的寿命。 “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过了很久以后,这个空间转变到下一个混乱的阶段,地球在这个时候,空无一物,光音天人中的福业受尽之人,下凡到地球。他们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幻化而生,被称为娑诃波帝(娑诃:世界,波帝:主人,可以理解为“世界主”)。 “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从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时久住,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之后,又有更多的光音天人来到地球。虽然他们生在了地球,但依旧有着在光音天时的形态,不需要吃人间的食物,以喜悦为食,身体发光,可以腾空而飞,身体相貌庄严美貌,寿命长久。他们没有男女性别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 “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着。次以手抄,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食。”...
第五章 四、中国神话的人类起源
看完了西方故事,感叹史前大洪水下,世界不过是一个“地球村”。但是,西方《圣经》起源于公元前4000多年的上帝造人,对于天神上帝和“堕落天使”们的来由,都没有交代;而天地与万物仅仅起始于6000多年前,也根本说不通。于是,想知道在这之前还有什么,恐怕要拜华夏文明一观。 人类的历史,要追溯到几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这段文明起源于神话,而神话到底可不可靠,也存在诸多争议。要说杜撰,古人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找不到明确的编造“动机”,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确实曾用“超自然”的能力,做了很多好事,值得大家歌颂和崇拜,代代相传下,或有“神化”。 我们借用《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中的一句话,附议神话的本质是“口述历史”:“在神话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由于人为编撰的过失,也由于神话自身在发展中也需要融合、消化,兼并其他同类型神话的内容,导致神话一方面走失了原来的模样,另一方面严重扭曲变形。但无论如何演变,它口述历史的本质不会变。” 让我们从小学课本中的《盘古开天地》说起。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尚未分开,宇宙一片混沌。巨人盘古在这混沌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向周围的黑暗劈去,只见混沌渐渐分开,轻而清的,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于是天地日渐分开,盘古也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祂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给日夜带来了光明,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祂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完成了开天辟地、创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使命。可是,没有动物的地球一片沉寂。接下来,传说中的上古神女娲娘娘就隆重出场了。 东汉古籍《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揉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劳作繁忙),力不暇(空闲)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gēng,粗绳)人也。” 这个故事,可以这么描绘(图5.8): 图5.8:女娲造人(想象图)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天神女娲看到人间一片沉寂,十分伤感。她坐在河边,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忽然想到可以用自己的样子造人。于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又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过来。女娲非常高兴,又造了女人,并让他们繁衍后代。女娲造了不少泥人,后来,她想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方法,拿绳子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很多小人。后人就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用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变的。 女娲人首蛇身,一开始的时候她仿效自己的模样造的小人都只有上半生,可是人要依赖大地生存,不能飞行,行动不便。女娲认真思考后,就给小人加上了一双腿,让他们可以在大地上行走和奔跑。后来,她还仿造手的模样,为人类添加了脚和脚掌,并使脚趾和手指一样可以灵活分开。女娲为自己的创造很满意,她还按照想象创造了各种鸟兽、牲畜、鱼虫,规定了它们的繁衍规则,让人们来管理它们。于是,整个地球因为生命的到来,精彩起来…… 有意思的是,“神创论”下,神明定义的人间法则,或许只是祂们那个境界的“降级微缩版”:即便神明也非无所不能,也需要遵循规则,也无法永生。人类初始,东西方的传说都给定了“造人”时人的一般寿命长度,都需要繁衍后代并完成新老更迭,而不论是上帝还是女娲吹出的“生气”,或许才是肉体真正的主宰。其实,“神创论”还很清晰地解释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动物当然与人一样,是先被神创造出来,然后才能按照约定规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女娲造人后,还关心着人间疾苦,最著名的要数“女娲补天”的典故,主要出自秦汉时期的《列子》和《淮南子》这两部书籍。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白话意思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轩辕黄帝之孙)争帝,一怒之下,撞着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空的柱子,绝断了大地之维系;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从此东升西落);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流水向那里汇集(从此百川东流)。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火势蔓延)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鸷鸟攫(用爪抓)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兽)死,颛民(善良的百姓)生。背(背靠)方州(大地),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矩)寝绳(准绳),阴阳之所壅沈(淤积)不通者,窍(贯通)理(梳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 ——《淮南子·览冥训》 这两段文字对“炼石补天”和“天柱倾覆”的先后顺序略有差别,但不难看出,天地崩坏,虽是天灾,但也有人祸。天神女娲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祂在天地荒芜时创造生命,面对孩子们的过失,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护佑百姓免受水深火热之苦。即使补天结束后,女娲也没有全身而退,祂还是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们,使天地万物的运行有条不紊,不悖“准绳”,通过创造音律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若是有悖于天地运行的事情发生,祂便会“窍理之”乃至“绝止之”。 《山海经》现存版中关于女娲的记载很有限,只提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意思是:在栗广的原野上,有十位神人站在路旁,他们是女娲的肠子变幻而成的。)可见天神女娲,犹如开天辟地的盘古,虽死犹生,一直护佑着华夏子民。曹植在他的文学作品《女娲赞》中,不吝对女娲的赞美之词:“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图5.9) 图5.9:唐《伏羲女娲图》
第五章 四、中国神话的人类起源
看完了西方故事,感叹史前大洪水下,世界不过是一个“地球村”。但是,西方《圣经》起源于公元前4000多年的上帝造人,对于天神上帝和“堕落天使”们的来由,都没有交代;而天地与万物仅仅起始于6000多年前,也根本说不通。于是,想知道在这之前还有什么,恐怕要拜华夏文明一观。 人类的历史,要追溯到几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这段文明起源于神话,而神话到底可不可靠,也存在诸多争议。要说杜撰,古人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找不到明确的编造“动机”,而且很多时候,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确实曾用“超自然”的能力,做了很多好事,值得大家歌颂和崇拜,代代相传下,或有“神化”。 我们借用《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一书中的一句话,附议神话的本质是“口述历史”:“在神话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由于人为编撰的过失,也由于神话自身在发展中也需要融合、消化,兼并其他同类型神话的内容,导致神话一方面走失了原来的模样,另一方面严重扭曲变形。但无论如何演变,它口述历史的本质不会变。” 让我们从小学课本中的《盘古开天地》说起。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尚未分开,宇宙一片混沌。巨人盘古在这混沌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向周围的黑暗劈去,只见混沌渐渐分开,轻而清的,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于是天地日渐分开,盘古也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祂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给日夜带来了光明,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四肢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祂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完成了开天辟地、创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使命。可是,没有动物的地球一片沉寂。接下来,传说中的上古神女娲娘娘就隆重出场了。 东汉古籍《风俗通义》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揉成球形)黄土作人。剧务(劳作繁忙),力不暇(空闲)供,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gēng,粗绳)人也。” 这个故事,可以这么描绘(图5.8): 图5.8:女娲造人(想象图) 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天神女娲看到人间一片沉寂,十分伤感。她坐在河边,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忽然想到可以用自己的样子造人。于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又向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活了过来。女娲非常高兴,又造了女人,并让他们繁衍后代。女娲造了不少泥人,后来,她想了一个更加方便的方法,拿绳子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很多小人。后人就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用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洒落在地上变的。 女娲人首蛇身,一开始的时候她仿效自己的模样造的小人都只有上半生,可是人要依赖大地生存,不能飞行,行动不便。女娲认真思考后,就给小人加上了一双腿,让他们可以在大地上行走和奔跑。后来,她还仿造手的模样,为人类添加了脚和脚掌,并使脚趾和手指一样可以灵活分开。女娲为自己的创造很满意,她还按照想象创造了各种鸟兽、牲畜、鱼虫,规定了它们的繁衍规则,让人们来管理它们。于是,整个地球因为生命的到来,精彩起来…… 有意思的是,“神创论”下,神明定义的人间法则,或许只是祂们那个境界的“降级微缩版”:即便神明也非无所不能,也需要遵循规则,也无法永生。人类初始,东西方的传说都给定了“造人”时人的一般寿命长度,都需要繁衍后代并完成新老更迭,而不论是上帝还是女娲吹出的“生气”,或许才是肉体真正的主宰。其实,“神创论”还很清晰地解释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动物当然与人一样,是先被神创造出来,然后才能按照约定规则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女娲造人后,还关心着人间疾苦,最著名的要数“女娲补天”的典故,主要出自秦汉时期的《列子》和《淮南子》这两部书籍。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汤问》 白话意思是:天地也是事物,事物总有不足,所以从前女娲烧炼五色石来修补天地的残缺;斩断大龟之足来支撑四极。后来共工氏与颛顼(轩辕黄帝之孙)争帝,一怒之下,撞着不周山,折断了支撑天空的柱子,绝断了大地之维系;结果天穹倾斜向西北方,日月星辰在那里就位(从此东升西落);大地向东南方下沉,百川流水向那里汇集(从此百川东流)。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火势蔓延)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鸷鸟攫(用爪抓)老弱。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兽)死,颛民(善良的百姓)生。背(背靠)方州(大地),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矩)寝绳(准绳),阴阳之所壅沈(淤积)不通者,窍(贯通)理(梳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 ——《淮南子·览冥训》 这两段文字对“炼石补天”和“天柱倾覆”的先后顺序略有差别,但不难看出,天地崩坏,虽是天灾,但也有人祸。天神女娲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祂在天地荒芜时创造生命,面对孩子们的过失,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护佑百姓免受水深火热之苦。即使补天结束后,女娲也没有全身而退,祂还是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孩子们,使天地万物的运行有条不紊,不悖“准绳”,通过创造音律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若是有悖于天地运行的事情发生,祂便会“窍理之”乃至“绝止之”。 《山海经》现存版中关于女娲的记载很有限,只提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意思是:在栗广的原野上,有十位神人站在路旁,他们是女娲的肠子变幻而成的。)可见天神女娲,犹如开天辟地的盘古,虽死犹生,一直护佑着华夏子民。曹植在他的文学作品《女娲赞》中,不吝对女娲的赞美之词:“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图5.9) 图5.9:唐《伏羲女娲图》